成语解释、出处

  • 百战不殆【bǎi zhàn bù dài】

    成语解释: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成语出处:《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 不败之地【bù bài zhī dì】

    成语解释:原意是指善于打仗的就有取胜的把握,不会落到挫败的境地。后泛指办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成语出处:《孙子·军形》:“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 话不投机【huà bù tóu jī】

    成语解释:投机:意见相合。形容话说不到一起。

    成语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吃紧的理不服人,言不谙典,话不投机。”

  • 酒逢知己千杯少【jiǔ féng zhī jǐ qiān bēi shǎo】

    成语解释: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成语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三回:“二人也把别后之事,谈了一番。三人俱备大悦。正是: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 立于不败之地【lì yú bù bài zhī dì】

    成语解释:立于:处在。使自己处在不会失败的地位。

    成语出处:《孙子·军形》:“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 了如指掌【liǎo rú zhí zhǎng】

    成语解释: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成语出处:《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 士死知己【shì sǐ zhī jǐ】

    成语解释: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 士为知己者死【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

    成语解释: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成语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 心中无数【xīn zhōng wú shù】

    成语解释:指对情况了解不清楚,心里没有底

    成语出处:蒋和森《风萧萧 冲天记一》:“他虽然素称'博学',熟读经史,可是对此却心中无数。”

  • 自知之明【zì zhī zhī míng】

    成语解释: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成语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 知彼知己【zhī bǐ zhī jǐ】

    成语解释: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成语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知己知彼【zhī jǐ zhī bǐ】

    成语解释: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成语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话不投机半句多【huà bù tóu jī bàn jù duō】

    成语解释:彼此心意不同,谈话不能相契,干脆就沉默不言

    成语出处: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26回:“这日大家畅饮,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不知不觉,喝了个酩酊大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