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挨家挨户【āi jiā āi hù】

    成语解释:一家一户,户户不漏。挨,依次,顺次。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自从他作了副里长,随着白巡长挨家挨户地收铜铁,他的美誉便降落了许多。”

  • 安家落户【ān jiā luò hù】

    成语解释:到一个新地方安家,长期居住。

    成语出处:丁玲《杜晚香》:“我们决心在这里安家落户。”

  • 罢黜百家【bā chù bǎi jiā】

    成语解释: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成语出处:《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 白手起家【bái shǒu qǐ jiā】

    成语解释:白手:空手;起家:创建家业。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卷一0七:“今士大夫白屋起家,以致荣显。”

  • 百花齐放【bǎi huā qí fàng】

    成语解释: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bǎi jiā zhēng míng】

    成语解释: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成语出处:《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 保家卫国【bǎo jiā wèi guó】

    成语解释:保卫家乡和祖国。

    成语出处:冰心《跟小朋友谈访埃观感》:“在保家卫国的强烈感情里,我们两国人民是血肉相连的!”

  • 成家立业【chéng jiā lì yiè】

    成语解释:指男的结了婚,有职业,能独立生活。

    成语出处:宋·吴自牧《梦梁录·恤贫济老》:“杭城富室多是外郡寓之人……四方百货,不趾而集,自此成家立业者众矣。”

  • 打家劫舍【dǎ jiā jié shè】

    成语解释:劫:强抢;舍:住房。指成帮结伙到人家里抢夺财物。

    成语出处:元·武汉臣《玉壶春》第四折:“见俫子撅天扑地,不弱如打家劫舍杀人贼。”

  • 大方之家【dà fāng zhī jiā】

    成语解释: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成语出处:《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大家风范【dà jiā fēng fàn】

    成语解释:大家:旧指有声望地位的高门贵族。风范:风度、气派。出自高贵人家特有的气派。

    成语出处: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8回:“叙起话来,问答如流,气度从容,真是大家风范。”

  • 大家闺秀【dà jiā guī xiù】

    成语解释:旧指世家望族中有才德的女子。也泛指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儿。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 当家作主【dāng jiā zuò zhǔ】

    成语解释:本指主管家政,有权对家事做出决定。比喻在单位或国家中居主人翁地位。

    成语出处:沙汀《风浪》:“申大嫂可以说是全家真正当家作主的人,申大哥也事事听她安排。”

  • 儿女亲家【ér nǚ qìng jiā】

    成语解释:指两家儿女结为婚姻的亲戚关系。

    成语出处:《花月痕》第52回:“历有数年,便发起财,也娶了亲,与秃头做个儿女亲家。”

  • 分家析产【fēn jiā xī chǎn】

    成语解释:指分家。分割财产,各自过活。同“分烟析产”。

    成语出处:《文汇报》1984.9.19:“周善腾想:‘现在社会上因分家析产引起矛盾激化的事例很多,这起纠纷若不及时解决,后果不堪设想。’”

  • 孤家寡人【gū jiā guǎ rén】

    成语解释:三代帝王的自称。后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

    成语出处:《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国家栋梁【guó jiā dòng liáng】

    成语解释:栋梁:支撑房架的大梁。这里比喻责任或作用大。肩负国家重任的人。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真乃国家栋梁。”

  • 国破家亡【guó pò jiā wáng】

    成语解释: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成语出处:金·元好问《送仲希兼简大方》诗:“家亡国破此身留,留滞聊城又过秋。”

  • 国尔忘家【guó ěr wàng jiā】

    成语解释:一心为国,不顾家庭。

    成语出处:《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 各人自扫门前雪【gè rén zì sǎo mén qián xuě】

    成语解释: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成语出处:明·张凤翼《灌园记·后识法章》:“进去罢,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 欢喜冤家【huān xǐ yuān jiā】

    成语解释:表示又爱又恨的意思。小说戏曲中多用作对情人或儿女的亲热称呼。

    成语出处:元·童童学士《新水令·念远》:“生也因他,死也因他,恩爱人儿,冤家。”

  • 家破人亡【jiā pò rén wáng】

    成语解释:家庭破产,人口死亡。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家破人亡,子归何处。”

  • 家常便饭【jiā cháng biàn fàn】

    成语解释:指家中日常的饭食。也比喻常见的事情。

    成语出处:唐·宋若华、宋若昭《女论语·事夫章》:“莫教寒冷,冻损夫身;家常茶饭,供侍殷勤。”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常调官好作,家常饭好吃。”

  • 家无儋石【jiā wú dàn shí】

    成语解释: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儋。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

    成语出处:《汉书·扬雄传上》:“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

  • 家给人足【jiā jǐ rén zú】

    成语解释: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成语出处:《淮南子·本经训》:“衣食有余,家给人足。”

  • 家丑不可外扬【jiā chǒu bù kě wài yáng】

    成语解释: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化城鉴如何是各尚家风?’曰:‘不欲说。‘曰:‘为甚如此?’曰:‘家丑不外扬。’”

  • 家家户户【jiā jiā hù hù】

    成语解释:每家每户。指所有的人家。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光阴似箭,不觉残年将尽,家家户户,闹轰轰的煖火盆,放爆竹,吃合家欢耍子。”

  • 家喻户晓【jiā yù hù xiǎo】

    成语解释: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成语出处:宋·楼钥《缴郑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谕(喻)户晓。”

  • 齐家治国【qí jiā zhì guó】

    成语解释: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

    成语出处:《礼记·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 倾家荡产【qīng jiā dàng chǎn】

    成语解释:倾:倒出;荡:扫除,弄光。全部家产都被弄光了。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董和传》:“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

  • 清官难断家务事【qīng guān nán duàn jiā wù shì】

    成语解释:再公正的官吏也很难论断家庭纠纷的是非曲直。指家庭内部的事,外人很难搞清楚。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常言道清官难断家事。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你也休做十分大望。”

  • 丧家之犬【sàng jiā zhī quǎn】

    成语解释:无家可归的狗。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 胜败乃兵家常事【shèng bài nǎi bīng jiā cháng shì】

    成语解释: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成语出处:《旧唐书·裴度传》:“一胜一负,兵家常势。”

  • 书香世家【shū xiāng shì jiā】

    成语解释: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成语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歪了,也还是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

  • 万家灯火【wàn jiā dēng huǒ】

    成语解释:家家点上了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也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