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百炼成钢【bǎi liàn chéng gāng】

    成语解释:比喻经过长期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成语出处:汉·陈琳《武军赋》:“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

  • 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

    成语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成语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不谋而合【bù móu ér hé】

    成语解释: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

  • 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

    成语解释: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成语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赐)之不毛之地.”

  • 表里不一【biǎo lǐ bù yī】

    成语解释: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成语出处:《逸周书·谥法解》:“行见中外曰悫。”

  • 剥茧抽丝【bō jiǎn chōu sī】

    成语解释:比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成语出处:朱光潜《艺文杂谈·谈对话体》:“疑难是思想的起点与核心,思想由此出发,根据有关事实资料,寻求关系条理,逐渐剥茧抽丝,披沙拣金。”

  • 残山剩水【cán shān shèng shuǐ】

    成语解释: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成语出处: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 沧海桑田【cāng hǎi sāng tián】

    成语解释: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成语出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 灿若繁星【càn ruò fán xīng】

    成语解释:灿:灿烂。繁:众多。亮晶晶的就像天上众多的星星。比喻才能出从的人很多。

    成语出处:

  • 承上启下【chéng shàng qǐ xià】

    成语解释: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

    成语出处:宋·张炎《词源·制曲》:“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启下。”

  • 础润而雨【chǔ rùn ér yǔ】

    成语解释:柱子的基石润湿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方向。

    成语出处:《淮南子·说林训》:“山云蒸,柱础润。”宋·苏洵《辨奸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 触目惊心【chù mù jīng xīn】

    成语解释: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成语出处:唐·韩愈《昌黎集·贞曜先生墓志铭》:“及其为诗,刿目怵心。”

  • 春色满园【chūn sè mǎn yuán】

    成语解释: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成语出处:唐·吕从庆《丰溪存稿·小园》:“小园春色丽,花发两三株。” 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鹑衣百结【chún yī bǎi jié】

    成语解释:鹑:鹌鹑鸟;结:悬挂连缀。鹌鹑的尾巴短而秃,象打满补丁一样。形容衣服非常破烂。

    成语出处:《荀子·大略》:“子夏贫,衣若县鹑。”

  • 唇亡齿寒【chún wáng chǐ hán】

    成语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成语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 层峦迭嶂【céng luán dié zhàng】

    成语解释:峦:山峰;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层、迭:重复,一层加上一层。形容山峰起伏,连绵重迭。

    成语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四卷:“此则层峦迭嶂,与江势争雄峭。

  • 春去秋来【chūn qù qiū lái】

    成语解释: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成语出处:明·刘基《大堤曲》:“春去秋来年复年,生歌死哭长相守。”

  •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

    成语解释:原比喻惩甲菟乙。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成语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 大千世界【dà qiān shì jiè】

    成语解释: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 弹丸之地【dàn wán zhī dì】

    成语解释:弹丸:弹弓所用的铁丸或泥丸。弹丸那么大的地方。形容地方非常狭小。

    成语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 旦种暮成【dàn zhòng mù chéng】

    成语解释:比喻收效极快。

    成语出处:汉·焦延寿《易林》卷九:“旦树椒豆,暮成藿羹。心之所愿,志快意惬。”

  • 刀耕火种【dāo gēng huǒ zhòng】

    成语解释: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成语出处:《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

  • 滴水成冰【dī shuǐ chéng bīng】

    成语解释: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成语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严冬冱寒,滴水成冰。”

  • 地大物博【dì dà wù bó】

    成语解释:博:丰富。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 地广人稀【dì guǎng rén xī】

    成语解释:地方大,人烟少。

    成语出处:《汉书·地理志下》:“习俗颇殊,地广民稀。”

  • 点石成金【diǎn shí chéng jīn】

    成语解释: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成语出处:《列仙传》:“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化金,以足逋赋。”

  • 东施效颦【dōng shī xiào pín】

    成语解释: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成语出处:《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 动心忍性【dòng xīn rěn xìng】

    成语解释:动心:使内心惊动;忍性:使性格坚韧。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成语出处:《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 斗转星移【dǒu zhuǎn xīng yí】

    成语解释:星斗变动位置。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

    成语出处: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三折:“直睡的陵迁谷变,石烂松枯,斗转星移。”

  • 独茧抽丝【dú jiǎn chōu sī】

    成语解释:比喻诗文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亦比喻单相思。

    成语出处:明·谢榛《四溟诗话》第一卷:“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

  • 独树一帜【dú shù yī zhì】

    成语解释: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独树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

  • 二一添作五【èr yī tiān zuò wǔ】

    成语解释: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比喻双方平分。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二回:“好好儿的‘二一添作五’的家当,如今弄成‘三一三十一’了。”

  • 飞鸟惊蛇【fēi niǎo jīng shé】

    成语解释: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成语出处:《法书苑》:“唐时一僧释亚楼善草书,曾自题一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

  • 废寝忘食【fèi qǐn wàng shí】

    成语解释: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成语出处: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 风和日丽【fēng hé rì lì】

    成语解释: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痛史》:“是日风和日丽,众多官员,都来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