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不避斧钺【bù bì fǔ yuè】

    成语解释: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成语出处:《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 不辞劳苦【bù cí láo kǔ】

    成语解释: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成语出处:唐·牛肃《纪闻·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 不恶而严【bù è ér yán】

    成语解释: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

    成语出处:《周易·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 不尴不尬【bù gān bù gà】

    成语解释: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卷三四:“圣人全体极至,没那不间不界底事。”

  • 不管不顾【bù guǎn bù gù】

    成语解释:指对人不照料,也指举动莽撞,不顾别人。

    成语出处:

  • 不及之法【bù jí zhī fǎ】

    成语解释:指不适用的法规。

    成语出处:《庄子·拼拇》:“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 不假思索【bù jiǎ sī suǒ】

    成语解释: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成语出处:宋·黄榦《黄勉斋文集》卷四:“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 不可究诘【bù kě jiū jié】

    成语解释:究:追查;诘:追问。无法追问到底。

    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一回:“好好一座中国江山,被这班强有力的大人先生,闹的四分五裂,不可究诘,共和在那里?”

  • 不了了之【bù liǎo liǎo zhī】

    成语解释:了:了结,结束。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指把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

    成语出处:宋·叶少蕴《避暑录话》卷上:“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之言。人以为戏谈。”

  • 不劣方头【bù liè fāng tóu】

    成语解释:劣:不好;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为方头。不以不通时宜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第四折:“俺这里有个裴炎,好生方头不劣。”

  • 不吝赐教【bù lìn cì jiào】

    成语解释:吝:吝惜;赐:赏予;教:教导,教诲。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成语出处:鲁迅《两地书》五:“但我相信倘有请益的时候,先生是一定不吝赐教的。”

  • 不明不白【bù míng bù bái】

    成语解释:指说话含含糊糊,很不清楚。也形容行为暧昧。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四折:“怎么不明不白,着他父子每胡厮闹了一夜。”

  • 不在话下【bù zài huà xià】

    成语解释:指事物轻微,或者理所当然,不值得一提。

    成语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四折:“以下各随次第加官赐赏,这且不在话下。”

  • 不知丁董【bù zhī dīng dǒng】

    成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成语出处:清·赵翼《陔余丛考·成语》:“曹操既擒吕布,欲缓其缚。刘备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太师乎?’”

  • 不知端倪【bù zhī duān ní】

    成语解释:端倪:头绪。不知头绪。

    成语出处:《庄子·大宗师》:“反复终始,不知端倪。”

  • 不知高低【bù zhī gāo dī】

    成语解释: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洞宾见了,叫声好,不知高低。”

  • 不知所措【bù zhī suǒ cuò】

    成语解释: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成语出处:《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 不知所终【bù zhī suǒ zhōng】

    成语解释:终:最后,结局。不知道结局或下落。

    成语出处:《国语·越语下》:“遂乘扁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后汉书·逸民传》:“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 不知世务【bù zhī shì wù】

    成语解释:不知道当代的情势。

    成语出处:汉·桓宽《盐铁论·论儒》:“孟子守旧术,不知世务。”

  • 不自量力【bù zì liàng lì】

    成语解释: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成语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 不敢自专【bù gǎn zì zhuān】

    成语解释:自专:擅自专断。不敢自作主张,独自行事。有自谦的意思。

    成语出处:唐·韩愈《褅袷议》:“凡在拟议,不敢自专。”

  • 不声不吭【bù shēng bù kēng】

    成语解释:指不说话;不出声。

    成语出处: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还在半个月前,张腊月隐隐听说,南二社有个吴淑兰的妇女队长,在不声不吭地跟她暗赛。”

  • 不知头脑【bù zhī tóu nǎo】

    成语解释: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犹不知所措。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又恐怕因此惹恼了他,连自己身子立不勾,却又不见得李参军触恼他一些处,正是不知一个头脑。”

  • 不值一哂【bù zhí yī shěn】

    成语解释:哂:微笑。不值得一笑。比喻毫无价值。也表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轻蔑和讥笑。

    成语出处:鲁迅《二心集·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凡大队的革命军,必须一切战士的意识都十分正确、分明,这才是真正的革命军,否则不值一哂。”

  • 不足轻重【bù zú qīng zhòng】

    成语解释:犹言无关紧要。

    成语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笔帖式为满洲进身之一途,今各衙门皆有,额设候补者又盈千累万,视为不足轻重矣。”

  • 不遗寸长【bù yí cùn cháng】

    成语解释:寸长:微小的长处。不遗漏一点点长处。形容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称赞。

    成语出处:《宋史·娄机传》:“称奖人才,不遗寸长。”

  • 不足为法【bù zú wéi fǎ】

    成语解释:不值得学习、效法。

    成语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开口便说:《大雅》不作,骚人斯起,然词多哀怨,已非正声;至杨、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绮丽,不足为法。”

  • 川流不息【chuān liú bù xī】

    成语解释: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成语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 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

    成语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鸡犬不宁【jī quǎn bù níng】

    成语解释: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 见死不救【jiàn sǐ bù jiù】

    成语解释:看见人家有急难而不去救援。

    成语出处:你做的今见死不救,羞见这桃园中杀马宰乌牛。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

  • 居之不疑【jū zhī bù yí】

    成语解释: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五回:“且说秦凤梧跟了张露竹洋行里那班人,天天闹在一起,吃喝顽笑,大家知道他是个有钱的财主,恭维他观察长,观察短,秦凤梧也居之不疑。”

  • 哭笑不得【kū xiào bù dé】

    成语解释: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尴尬。

    成语出处:元·高安得《皮匠说谎》:“好一场恶一场,哭不得笑不得。”

  • 来处不易【lái chù bù yì】

    成语解释:表示事情的成功或财物的取得,经过了艰苦努力。

    成语出处:明·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念念不忘【niàn niàn bù wàng】

    成语解释: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成语出处:《朱子全书·论语》:“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