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挨山塞海【āi shān sè hǎi】

    成语解释:形容人极多而拥挤不堪。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那日观看的人,何止挨山塞海。”

  • 百川归海【bǎi chuān guī hǎi】

    成语解释: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成语出处:《淮南子·氾论训》:“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 碧海青天【bì hǎi qīng tiān】

    成语解释: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成语出处:唐·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波涛汹涌【bō tāo xiōng yǒng】

    成语解释: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是岁地连震”注引《吴录》:“是冬魏文帝至广陵,临江观兵……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 八仙过海【bā xiān guò hǎi】

    成语解释: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

  • 沧海横流【cāng hǎi héng liú】

    成语解释:沧海:指大海;横流:水往四处奔流。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成语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沧海横流,玉石同碎。”《晋书·王尼传》:“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

  • 沧海桑田【cāng hǎi sāng tián】

    成语解释: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成语出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 沧海一粟【cāng hǎi yī sù】

    成语解释: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成语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天天地,渺苍海之一粟。”

  • 沧海遗珠【cāng hǎi yí zhū】

    成语解释: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成语出处:《新唐书·狄人杰传》:“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 乘风破浪【chéng fēng pò làng】

    成语解释: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成语出处:《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持蠡测海【chí lí cè hǎi】

    成语解释:蠡:瓠瓢,古代舀水用具。指用瓢来测量海水的深浅多少。比喻用浅薄的眼光去看待高深的事物。

    成语出处:《汉书·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唐·杜甫《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谬持蠡测海,沉挹酒如渑。”

  • 春深似海【chūn shēn sì hǎi】

    成语解释: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这屋里那块‘四乐堂’的匾,可算挂定了!不然,这‘春深似海’的屋子,也就难免‘愁深似海’。”

  • 才大如海【cái dà rú hǎi】

    成语解释:多用来称誉对方的才学渊博。

    成语出处:

  • 沧海一鳞【cāng hǎi yī lín】

    成语解释:大海中的一片鱼鳞。比喻非常渺小。

    成语出处:《冷眼观》第七回:“因要替一个死百姓伸冤,先得罪了一位阔公子,把自己从前十载青灯,半生黄卷,都随着乌鞭黑帽,犹如沧海一鳞,巫山片云,顷刻间风弛电掣,卷入无何有之乡。”

  • 愁山闷海【chóu shān mèn hǎi】

    成语解释: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风,怎揽这场愁山闷海。”

  • 辞金蹈海【cí jīn dǎo hǎi】

    成语解释: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成语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并表示若秦王为帝,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秦军退后,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鲁仲连却不受,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是商贾之事。

  • 刀山火海【dāo shān huǒ hǎi】

    成语解释: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成语出处:汉 高安世译《佛说鬼问目连经》:“我一生已来,或登刀山剑树地狱,或堕火坑……”

  • 倒海翻江【dǎo hǎi fān jiāng】

    成语解释: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成语出处:宋·陆游《夜宿阳山矶》诗:“五更颠风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残暑。”

  • 倒山倾海【dǎo shān qīng hǎi】

    成语解释:形容声势很大,力量无比。

    成语出处:《后汉书·董卓传》:“及残寇乘之,倒山倾海,昆冈之火,自兹而焚,《版荡》之篇,于焉而极。”

  • 道山学海【dào shān xué hǎi】

    成语解释: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道山学海功非浅,孔思周情文可传。”

  • 东海扬尘【dōng hǎi yáng chén】

    成语解释:大海变陆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成语出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 东海捞针【dōng hǎi lāo zhēn】

    成语解释:从大海底下捞取一根针,形容非常难达到目的。

    成语出处:元·柯丹丘《荆钗记·误讣》:“儿,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东海捞针。”

  • 堆山积海【duī shān jī hǎi】

    成语解释:堆积的如山似海。原形容占有的财富非常多。也比喻东西极多。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别讲银子成了粪土,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

  • 荡海拔山【dàng hǎi bá shān】

    成语解释:摇动大海,拔起高山。形容人的力气非常大。

    成语出处:

  • 地负海涵【dì fù hǎi hán】

    成语解释:指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

    成语出处:语出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 东洋大海【dōng yáng dà hǎi】

    成语解释:东洋:东边的大海。泛指无边无际的大海。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弄得神魂颠倒,意乱心迷,将前妻昔日恩义,撇向东洋大海。”

  • 恩山义海【ēn shān yì hǎi】

    成语解释: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

    成语出处:宋·晁端海《卜算子》:“恩义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黄金北斗高,这一分,何由买?”

  • 法海无边【fǎ hǎi wú biān】

    成语解释: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成语出处:

  • 翻江倒海【fān jiāng dǎo hǎi】

    成语解释:原形容雨势大,后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成语出处:宋·陆游《夜宿阳山矶》诗:“五更颠风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残暑。”

  • 放之四海而皆准【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成语解释: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成语出处:《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福如东海【fú rú dōng hǎi】

    成语解释:福气象东海那样大。旧时祝颂语。

    成语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佳期。从今后,儿孙昌盛,个个赴丹墀。”

  • 覆海移山【fù hǎi yí shān】

    成语解释:翻转大海,移动大山。形容力量巨大。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阿修罗众圣偏殊,覆海移山功力大,上住须弥福德强,平扶日月感神煞。”

  • 放鱼入海【fàng yú rù hǎi】

    成语解释: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四二回:“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

  • 放诸四海而皆准【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成语解释: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成语出处:《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翻江搅海【fān jiāng jiǎo hǎi】

    成语解释:形容水势浩大。多喻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也形容吵闹得很凶或事情搞得乱七八糟。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三回:“龙能喷云暧雾,播土扬沙。有巴山捎岭的手段,有翻江搅海的神通。”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四回:“指挥说地谈天口,来诱翻江搅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