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不可造次【bù kě zào cì】

    成语解释:造次:急遽,匆忙。不能匆匆忙忙地进行。意为要慎重。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5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此事当深虑远议,不可造次。”

  • 不知所措【bù zhī suǒ cuò】

    成语解释: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成语出处:《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 不敢造次【bù gǎn zào cì】

    成语解释:造次:仓促、莽撞。指不敢匆忙地或鲁莽地从事。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恁么即某甲不敢造次。”

  • 仓卒之际【cāng cù zhī jì】

    成语解释:仓卒:仓促,匆忙。匆忙之间。

    成语出处: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文士传》:“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在仓卒之际,强弱未分。”

  • 仓卒主人【cāng cù zhǔ rén】

    成语解释:仓卒:匆忙。客人突然到来,仓促中招待不周,难尽主人之礼。

    成语出处:《西京杂记》卷四:“有仓卒客,无仓卒主人。”

  • 仓皇出逃【cāng huáng chū táo】

    成语解释:仓皇:匆忙,慌张。慌慌张张地外出逃跑。

    成语出处:南唐·李煜《破阵子》:“最是仓皇离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 仓皇失措【cāng huáng shī cuò】

    成语解释:仓皇:匆忙,慌张。匆忙慌张,不知所措。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金生色》:“血溢不止,少顷已绝,妪仓皇失措。”

  • 颠倒衣裳【diān dǎo yī cháng】

    成语解释:颠倒:上下倒置;衣裳:古时上为衣,下为裳。形容匆忙而乱了顺序。

    成语出处:《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 发愤忘食【fā fèn wàng shí】

    成语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废寝忘食【fèi qǐn wàng shí】

    成语解释: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成语出处: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 焚膏继晷【fén gāo jì guǐ】

    成语解释: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成语出处: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 旰食宵衣【gàn shí xiāo yī】

    成语解释:天色很晚才吃饭,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形容勤于政事。

    成语出处: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策文》:“勤民听政,旰食宵衣。”

  • 慌慌张张【huāng huāng zhāng zhāng】

    成语解释:形容举止慌张,不稳重。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陈御史巧勘金钗钿》:“身上穿得整整齐齐,脚儿走得慌慌张张,望着园门欲进不进的。”

  • 火急火燎【huǒ jí huǒ liǎo】

    成语解释:犹火烧火燎。

    成语出处:《人民文学》1977年4期:“整个发电厂都火急火燎地动员起来。”

  • 鸡鸣而起【jī míng ér qǐ】

    成语解释: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 兢兢业业【jīng jīng yè yè】

    成语解释: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 千头万绪【qiān tóu wàn xù】

    成语解释:绪:丝头。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自试令》:“机等吹毛求疵,千端万绪,然终无可言者。”

  • 热火朝天【rè huǒ cháo tiān】

    成语解释: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成语出处: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前进吧祖国》:“从祖国到朝鲜,我看见一面是热火朝天的建设,一面是在炮火连天中奋不顾身的战斗。”

  • 日理万机【rì lǐ wàn jī】

    成语解释:理:处理,办理;万机:种种事务。形容政务繁忙,工作辛苦。

    成语出处:《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 手忙脚乱【shǒu máng jiǎo luàn】

    成语解释: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问:‘如何是大悲境?’师曰:‘千眼都来一只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手忙脚乱。’”

  • 夙兴夜寐【sù xīng yè mèi】

    成语解释: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成语出处:《诗经·魏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天下大乱【tiān xià dà luàn】

    成语解释:天下:指中国或世界。全国或全世界的局势动荡不安。

    成语出处:《后汉书·曹节传》:“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方者。”

  • 无冬无夏【wú dōng wú xià】

    成语解释: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成语出处:《诗经·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 行色匆匆【xíng sè cōng cōng】

    成语解释:行色:出发前后的神态。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

    成语出处:唐·牟融《送客之杭》:“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 夜以继日【yè yǐ jì rì】

    成语解释: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成语出处:《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 应接不暇【yìng jiē bù xiá】

    成语解释: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

  • 圆木警枕【yuán mù jǐng zhěn】

    成语解释: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成语出处: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 朝乾夕惕【zhāo qián xī tì】

    成语解释:乾:乾乾,即自强不息;惕:小心谨慎。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成语出处:《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 争分夺秒【zhēng fēn duó miǎo】

    成语解释: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充分利用时间。

    成语出处:《晋书·陶侃传》:“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 坐以待旦【zuò yǐ dài dàn】

    成语解释: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办事勤劳。

    成语出处:《尚书·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 草行露宿【cǎo xíng lù sù】

    成语解释:走在野草里,睡在露天下。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

    成语出处:《晋书·谢玄传》:“闻内生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 全力以赴【quán lì yǐ fù】

    成语解释: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成语出处:清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以赴,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 通宵达旦【tōng xiāo dá dàn】

    成语解释:通宵:通夜,整夜;达:到;旦:天亮。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独孤生归途闹梦》:“狮蛮社火,鼓乐笙箫,通宵达旦。”

  • 焦头烂额【jiāo tóu làn é】

    成语解释:烧焦了头,灼伤了额。比喻非常狼狈窘迫。有时也形容忙得不知如何是好,带有夸张的意思。

    成语出处:《汉书·霍光传》:“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 事必躬亲【shì bì gōng qīn】

    成语解释: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成语出处:《诗·小雅·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