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黯然销魂【àn rán xiāo hún】

    成语解释:黯然: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心怀沮丧得好象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成语出处: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 黯然神伤【àn rán shén shāng】

    成语解释:指心神悲沮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女更黯然神伤,泫然流涕。”

  • 悲痛欲绝【bēi tòng yù jué】

    成语解释: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

  • 怅然若失【chàng rán ruò shī】

    成语解释: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 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 垂头丧气【chuí tóu sàng qì】

    成语解释: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

  • 成王败寇【chéng wáng bài kòu】

    成语解释: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

    成语出处:柳亚子《题战史》诗:“成王败寇漫相呼,直笔何人纵董狐。”

  • 大喜过望【dà xǐ guò wàng】

    成语解释:过:超过;望:希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成语出处:《汉书·黥布传》:“出就舍,张御食饮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 得不偿失【dé bù cháng shī】

    成语解释: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成语出处:宋·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诗:“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 寒酸落魄【hán suān luò pò】

    成语解释:落魄:沮丧失意。形容不得志时穷困、狼狈颓丧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范睢)遂换去鲜服,妆作寒酸落魄之状,潜出府门,来到驿馆,徐步而行,谒见须贾。”

  • 灰心丧气【huī xīn sàng qì】

    成语解释: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成语出处:明·吕坤《呻吟语·下·建功立业》:“是以志趋不坚,人言是恤者,辄灰心丧气,竟不卒功。”

  • 思前想后【sī qián xiǎng hòu】

    成语解释:思:考虑;前:前因;后:后果。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且闻太师见后无袭兵,领人马徐徐而行;又见折了余庆,辛环带伤,太师十分不乐,一路上思前想后。”

  • 失魂丧魄【shī hún sàng pò】

    成语解释:①形容心烦意乱,精神恍惚。②形容极度惊恐不安。

    成语出处:元·刘唐卿《降桑》第二折:“您孩儿为母不安,这些时衣不解带,寝食俱发,忧凄不止,行坐之间,犹如失魂丧魄。”

  • 痛不欲生【tòng bù yù shēng】

    成语解释: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极点。

    成语出处:宋·吕大钧《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 踏破铁鞋【tà pò tiě xié】

    成语解释:比喻为找某种东西历尽困难,花费极大的力气。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天塌地陷【tiān tā dì xiàn】

    成语解释:天坍塌,地裂陷。比喻重大灾变。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我有了这件东西,说到得了天塌地陷也是瞎话,横竖咱们大清国万万年,我邓振彪也万万年了。”

  • 万念俱灰【wàn niàn jù huī】

    成语解释: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了。形容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

    成语出处:清·南亭亭长《中国现在记》三回:“官场上的人情,最是势利不过的。大家见抚台不理,谁还来理我呢,想到这里,万念俱灰。”

  • 无精打采【wú jīng dǎ cǎi】

    成语解释:采:兴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小红待要过去,又不敢过去,只得悄悄向潇湘馆,取了喷壶而回,无精打采,自向房内躺着。”

  • 无颜落色【wú yán luò sè】

    成语解释:失色,面无人色。

    成语出处: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唬得他无颜落色,惊得他手脚难抬。”

  • 喜不自胜【xǐ bù zì shèng】

    成语解释: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小生去时,承夫人亲自饯行,喜不自胜。”

  • 喜形于色【xǐ xíng yú sè】

    成语解释:形:表现;色:脸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成语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太宗闻其言,喜形于色,谓群臣曰:‘……及见魏征所论,始觉大非道理。’”

  • 喜出望外【xǐ chū wàng wài】

    成语解释: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成语出处:宋·苏轼《与李之仪书》:“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 喜眉笑眼【xǐ méi xiào yǎn】

    成语解释:形容面带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成语出处:柳青《铜墙铁壁》第十章:“好像迎接贵客一样,喜眉笑眼朝着沟里张望。”

  • 笑逐颜开【xiào zhú yán kāi】

    成语解释: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开:舒展开来。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二回:“宋江见了,喜从天降,笑逐颜开。”

  • 心旷神怡【xīn kuàng shén yí】

    成语解释: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成语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 心花怒放【xīn huā nù fàng】

    成语解释:怒放:盛开。心里高兴得象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平中丞此时喜得心花怒放,连说:‘难为他了,难为他了。’”

  • 心灰意冷【xīn huī yì lěng】

    成语解释: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因此上怪他每每不听我说,故我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

  • 心满意足【xīn mǎn yì zú】

    成语解释:形容心中非常满意。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一回:“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

  • 心如刀割【xīn rú dāo gē】

    成语解释: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成语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待着些粗粝,眼睁睁俺子母各天涯,想起来我心如刀割。”

  • 心如刀绞【xīn rú dāo jiǎo】

    成语解释: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成语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待着些粗粝,眼睁睁俺子母各天涯,想起来我心如刀割。”

  • 心如死灰【xīn rú sǐ huī】

    成语解释: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心神不定【xīn shén bù dìng】

    成语解释: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便把丰儿等支开,叫刘老老坐在床前,告诉他心神不宁,如见鬼的样子。”

  • 欣喜若狂【xīn xǐ ruò kuáng】

    成语解释:欣喜:快乐;若:好象;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护军女》:“少年得其应答,惊喜若狂。”

  • 行尸走肉【xíng shī zǒu ròu】

    成语解释: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成语出处: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 兴高采烈【xìng gāo cǎi liè】

    成语解释: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步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 心事重重【xīn shì chóng chóng】

    成语解释:心里挂着很多沉重的顾虑。

    成语出处: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二七章:“毛人凤正心事重重地在地毯上来回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