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水米无交【shuǐ mǐ wú jiāo】

    成语解释:指没有吃过别人一点东西。比喻为官清廉,不妄取民物。也比喻双方毫无往来。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老夫在此为理三年,治百姓水米无交,于天香秋毫不染。”

  • 狧穅及米【shì kǎn jí mǐ】

    成语解释:比喻逐步侵蚀渐及全体。

    成语出处:

  • 山川米聚【shān chuān mǐ jù】

    成语解释:指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

    成语出处:语出《后汉书·马援传》:“扞援呴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 生米做成熟饭【shēng mǐ zuò chéng shú fàn】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已经做成了,不能再改变。

    成语出处:明·沈受先《三元记·遣妾》:“小姐,如今生米做成熟饭了,又何必如此推阻。”

  • 水米无干【shuǐ mǐ wú gàn】

    成语解释:比喻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旧时指官吏清廉。同“水米无交”。

    成语出处:朱自清《我是扬州人》:“我知道上海虽然也许比知道绍兴多些,但是绍兴究竟是我的祖籍,上海是和我水米无干的。”

  • 偷鸡不着蚀把米【tōu jī bù zhe shí bǎ mǐ】

    成语解释:俗语。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5回:“这艄公好晦气!却不是‘偷鸡不着,反折了一把米’?”

  • 无米之炊【wú mǐ zhī chuī】

    成语解释:炊:做饭。比喻缺少必要条件无法办成的事。

    成语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

  • 为五斗米折腰【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成语解释: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比喻没有骨气。

    成语出处:《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心惊肉跳【xīn jīng ròu tiào】

    成语解释: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 行尸走肉【xíng shī zǒu ròu】

    成语解释: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成语出处: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 血肉横飞【xuè ròu héng fēi】

    成语解释:形容发生爆炸等灾祸时,死伤者血肉四溅的惨状。

    成语出处:清 陈天华《狮子吼》第八回:“即有几个如狼似虎的狱吏,各执竹条,纵横乱打,打得血肉横飞,足足打了四个小时,方才丧命。 ”

  • 血肉相连【xuè ròu xiāng lián】

    成语解释:象血和肉一样相互联系着。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离。

    成语出处:宋·洪迈《雷击王四》:“趋视之,二百钱乃在其胁下皮内,与血肉相连。”

  • 心惊肉战【xīn jīng ròu zhàn】

    成语解释: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同“心惊肉跳”。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 血肉模糊【xuè ròu mó hu】

    成语解释:血流肉烂,无法辨认器官肢体。形容死亡或受伤的惨状。

    成语出处: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4章:“弟兄们让不开路,被火车碾的断腰折骨,血肉模糊。”

  • 血风肉雨【xuè fēng ròu yǔ】

    成语解释:形容剧烈残酷的屠杀或性格刚强。

    成语出处:清·梁启超《论权利思想》:“试一读欧美诸国法律发达史,如立宪政,废奴隶……等诸大法律,何一不自血风肉雨中熏沐而来。”

  • 移花接木【yí huā jiē mù】

    成语解释: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 有血有肉【yǒu xuè yǒu ròu】

    成语解释:比喻富有生命的活力和内容。多用来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

    成语出处:秦牧《艺海拾贝 核心》:“但是总觉得那种思想交锋并不是有声有色,有血有肉,语言独特,激动人心的。”

  • 以肉去蚁【yǐ ròu qù yǐ】

    成语解释:用肉驱赶蚂蚁,蚂蚁越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成语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 以肉喂虎【yǐ ròu wèi hǔ】

    成语解释:比喻白白地送死。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一》:“今赴秦军,如以肉喂虎,当何益也!”

  • 以肉餧虎【yǐ ròu sì hǔ】

    成语解释:比喻白白地送死。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今赴秦军,如以肉餧虎,当何益也。”

  • 以肉啖虎【yǐ ròu dàn hǔ】

    成语解释:比喻白白地送死。同“以肉喂虎”。

    成语出处:明·李贽《史纲评要·周纪·赧王》:“以揽权要秦王,正如以肉啖虎耳。”

  • 由表及里【yóu biǎo jí lǐ】

    成语解释:表:表面;里:本质。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

  • 有所作为【yǒu suǒ zuò wéi】

    成语解释:可以做事情,并能取得较大的成绩。

    成语出处:先秦·孟轲《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鱼米之地【yú mǐ zhī dì】

    成语解释:盛产鱼类及稻米等的富庶地方。

    成语出处:元·柯丹邱《荆钗记·参相》:“江西是鱼米之地。”

  • 鱼肉百姓【yú ròu bǎi xìng】

    成语解释:鱼肉:指受宰割者。后比喻用暴力欺凌,任意残害无辜的人们。

    成语出处:《后汉书·仲长统传》:“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 鱼肉乡里【yú ròu xiāng lǐ】

    成语解释:鱼肉:比喻受宰割;乡里:老百姓。把地方上的老百姓当作鱼、肉一样任意宰割。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 张公吃酒李公醉【zhāng gōng chī jiǔ lǐ gōng zuì】

    成语解释: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

    成语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 仗气使酒【zhàng qì shǐ jiǔ】

    成语解释:仗:凭借,倚仗;使:放任。指任性发酒疯。

    成语出处:《北齐书·崔瞻传》:“与赵郡李概为莫逆之交。概将东还,瞻遗之书曰:‘仗气使酒,我之常弊,底诃指切,在卿尤甚。’”

  • 只鸡斗酒【zhī jī dǒu jiǔ】

    成语解释:斗:酒器。准备好一只鸡,一壶酒。原指对死者的祭奠物品,多用作追悼亡友之辞。后也指招待来客。

    成语出处:汉·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

  • 只鸡絮酒【zhī jī xù jiǔ】

    成语解释:指悼念故人,祭品菲薄。

    成语出处:《后汉书·徐徲传》:“徲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徲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 至亲骨肉【zhì qīn gǔ ròu】

    成语解释:关系最近的亲人。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除是至亲骨肉,缓和疼痛日在面前的,用意体察,才看得出来。”

  • 自相残杀【zì xiāng cán shā】

    成语解释:残:伤害。自己人互相杀害。

    成语出处:《晋书·石季龙载记下》:“季龙十三子,五人为冉闵所杀,八人自相残杀。”

  •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

    成语解释: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成语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 自相鱼肉【zì xiāng yú ròu】

    成语解释:鱼肉:当作鱼肉一般任意宰割。比喻内部自相残杀。

    成语出处:《晋书·刘元海载记》:“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授之与我。”

  • 醉翁之意不在酒【zuì wēng zhī yì bù zài jiǔ】

    成语解释: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醉瓮亭记》:“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