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哀鸿遍野【āi hóng biàn yě】

    成语解释: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 爱财如命【ài cái rú mìng】

    成语解释:把钱财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形容极端吝啬。

    成语出处: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四回:“我想近来世界,不管什么英雄,什么豪杰,都是爱财如命,何况吃官司的,少不免要和那些狼官鼠吏交手,这更没钱不行了。”

  • 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

    成语解释: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成语出处:《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 鞍前马后【ān qián mǎ hòu】

    成语解释:马前马后。指追随左右。

    成语出处:王树元《杜鹃山》第五场:“鞍前马后跟你跑,出生入死为你干。”

  • 白日做梦【bái rì zuò mèng】

    成语解释:大白天做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梦想。

    成语出处:明·豫章醉月子《精选雅笑·送匾》:“以为必中而遍问星相者,亦是白日做梦。”

  • 百发百中【bǎi fā bǎi zhòng】

    成语解释: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出处:《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 百感交集【bǎi gǎn jiāo jí】

    成语解释:感:感想;交:同时发生。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 百步穿杨【bǎi bù chuān yáng】

    成语解释: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成语出处:《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 百里挑一【bǎi lǐ tiāo yī】

    成语解释: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来。形容人才出众。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姑爷年纪略大几岁,并没有娶过的,况且人物儿长的是百里挑一的。”

  • 百世不磨【bǎi shì bù mó】

    成语解释:名垂久远,永不磨灭。

    成语出处:《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

  • 百鸟朝凤【bǎi niǎo cháo fèng】

    成语解释: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成语出处: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九百一十五卷引《唐书》:“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

  • 百无禁忌【bǎi wú jìn jì】

    成语解释:百:所有的,不论什么;禁忌:忌讳。什么都不忌讳。

    成语出处:清·范寅《越谚·名物·风俗》“百无禁忌,诸邪回避。”

  • 百依百顺【bǎi yī bǎi shùn】

    成语解释:什么都依从。形容一切都顺从别人。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三卷:“做爷娘的百依百顺,没一事违拗了他。”

  • 笨鸟先飞【bèn niǎo xiān fēi】

    成语解释: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我和你有个比喻:我似那灵禽在后,你这等坌(笨)鸟先飞。”

  • 笨嘴拙舌【bèn zuǐ zhuō shé】

    成语解释:拙:不巧。形容没有口才,不善言辞。

    成语出处:杨朔《石油城》:“刘公之低着头,用大手搓着大腿,挺为难地说:‘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 兵荒马乱【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语解释: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 博大精深【bó dà jīng shēn】

    成语解释: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成语出处: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 博古通今【bó gǔ tōng jīn】

    成语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 不打自招【bù dǎ zì zhāo】

    成语解释:旧指没有用刑就招供。比喻做了坏事或有坏的意图自我暴露出来。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也是个不打自招的怪物,他忽然说出道:后日是他母难之日,邀请诸邪来作生日。”

  • 不关痛痒【bù guān tòng yǎng】

    成语解释:痛痒:比喻疾苦或紧要的事。比喻切身相关的事。指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卷一0一:“那不关痛痒底是不仁。”

  • 不可理喻【bù kě lǐ yù】

    成语解释: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成语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褐盖》:“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 不了了之【bù liǎo liǎo zhī】

    成语解释:了:了结,结束。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指把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

    成语出处:宋·叶少蕴《避暑录话》卷上:“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之言。人以为戏谈。”

  • 不落窠臼【bù luò kē jiù】

    成语解释: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成语出处: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四:“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 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

    成语解释: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成语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赐)之不毛之地.”

  • 不明不白【bù míng bù bái】

    成语解释:指说话含含糊糊,很不清楚。也形容行为暧昧。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四折:“怎么不明不白,着他父子每胡厮闹了一夜。”

  • 不求甚解【bù qiú shèn jiě】

    成语解释: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成语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 悲痛欲绝【bēi tòng yù jué】

    成语解释: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

  • 不声不响【bù shēng bù xiǎng】

    成语解释:指不说话;不出声。

    成语出处: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

  • 才疏学浅【cái shū xué qiǎn】

    成语解释: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明·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你读书思量做状元,我只怕你学疏才浅。”

  • 沉鱼落雁【chén yú luò yàn】

    成语解释: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 承前启后【chéng qián qǐ hòu】

    成语解释:承:承接;启:开创。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

    成语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曾有菴赠文》:“公承前草创,启后规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

  • 承上启下【chéng shàng qǐ xià】

    成语解释: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

    成语出处:宋·张炎《词源·制曲》:“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启下。”

  • 惩前毖后【chéng qián bì hòu】

    成语解释: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成语出处:《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 痴心妄想【chī xīn wàng xiǎng】

    成语解释: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大凡人不做指望,到也不在心上;一做指望,便痴心妄想,时刻难过。”

  • 尺短寸长【chǐ duǎn cù cháng】

    成语解释:比喻人或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