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唉声叹气【āi shēng tàn qì】

    成语解释: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终日价没心没想,哀声叹气。”

  • 毕恭毕敬【bì gōng bì jìng】

    成语解释: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 勃然大怒【bó rán dà nù】

    成语解释: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成语出处: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 怅然若失【chàng rán ruò shī】

    成语解释: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 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 沉吟不决【chén yīn bù jué】

    成语解释:沉吟:深思吟味,引伸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

    成语出处:三国·曹操《秋胡行》:“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 诚惶诚恐【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成语解释: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成语出处:汉·杜诗《乞退郡疏》:“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 处之泰然【chǔ zhī tài rán】

    成语解释: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成语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 垂头丧气【chuí tóu sàng qì】

    成语解释: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

  • 迟疑不决【chí yí bù jué】

    成语解释:形容拿不定主意。

    成语出处:《宋史·侯益传》:“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

  • 呆若木鸡【dāi ruò mù jī】

    成语解释: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成语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 和蔼可亲【hé ǎi kě qīn】

    成语解释: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原来这唐六轩唐观察为人极其和蔼可亲,见了人总是笑嘻嘻的。”

  • 和颜悦色【hé yán yuè sè】

    成语解释: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成语出处:《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邢昺疏:“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

  • 狐疑不决【hú yí bù jué】

    成语解释:传说狐狸多疑,所以称多疑叫狐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

    成语出处:《后汉书·刘表传》:“表狐疑不断,乃遣嵩诣操,观望虚实。”

  • 疾言厉色【jí yán lì sè】

    成语解释: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成语出处:《后汉书·刘宽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 局促不安【jú cù bù ān】

    成语解释: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

  • 举止失措【jǔ zhǐ shī cuò】

    成语解释:措:安放,放置。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

    成语出处:宋·庄季裕《鸡肋编》下卷:“材上加契者,谓之足材,其规矩制度,皆以章契为祖。今人以举止失措者,谓之失章失契,盖谓此也。”

  • 哭天抹泪【kū tiān mǒ lèi】

    成语解释:形容哭哭啼啼。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2回:“前日不知为什么撵出去,在家里哭天抹泪的。”

  • 哭笑不得【kū xiào bù dé】

    成语解释: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尴尬。

    成语出处:元·高安得《皮匠说谎》:“好一场恶一场,哭不得笑不得。”

  • 恼羞成怒【nǎo xiū chéng nù】

    成语解释: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乌额拉布见田小辫子说出这样的话来,便也恼羞成怒。”

  • 怒不可遏【nù bù kě è】

    成语解释:遏:止。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 怒发冲冠【nù fà chōng guān】

    成语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成语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怒火中烧【nù huǒ zhōng shāo】

    成语解释:怒气象火一样在心中燃烧。形容怀着极大的愤怒。

    成语出处: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 怒气冲天【nù qì chōng tiān】

    成语解释:怒气部上天空。形容愤怒到极点。

    成语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我和他有甚恩情相顾恋,待不沙又怕背了这恩人面,只落的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 怒形于色【nù xíng yú sè】

    成语解释:形:显露;色:脸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

  • 喃喃自语【nán nán zì yǔ】

    成语解释: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84回:“知圆听到这里,不觉嘻嘻一笑,喃喃自语道:‘救兵救兵,只落得狗咬洞宾。’”

  • 忸怩作态【niǔ ní zuò tài】

    成语解释:忸怩:羞惭的样子。形容不自然,不大方,含羞做作的样子。

    成语出处:巴金《谈〈春〉》:“倘使小说不能作为我作战的武器,我何必化那么多的功夫转弯抹角、忸怩作态,供人欣赏来换取作家的头衔呢?”

  • 破涕为笑【pò tì wéi xiào】

    成语解释:涕:眼泪。一下子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形容转悲为喜。

    成语出处:晋·刘琨《答卢堪书》:“时复相与举觞对膝,破涕为笑。”

  • 热泪盈眶【rè lèi yíng kuàng】

    成语解释:盈:充满;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成语出处:姚雪垠《李自成》:“崇祯继续向祖宗祷告,满怀凄怆,热泪盈眶,几乎忍不住要在祖宗前痛哭一场。”

  • 忍俊不禁【rěn jùn bù jìn】

    成语解释: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

    成语出处:唐·赵璘《因话录》卷五:“柜初成,周戎时为吏部郎中,大书其上,戏作考词状:‘当有千有万,忍俊不禁,考上下。’”

  • 若无其事【ruò wú qí shì】

    成语解释: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成语出处:《晚清文学丛钞》:“雪岩若无其事,说不妨事,一面教人拿名片去县里把人放了,一面教把甥王爷请来商酌其事。”

  • 若有所思【ruò yǒu suǒ sī】

    成语解释: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成语出处:唐·陈鸿《长恨传》:“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

  • 神采奕奕【shén cǎi yì yì】

    成语解释: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野获编 玩具》:“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采奕奕。”

  • 神气十足【shén qì shí zú】

    成语解释: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

    成语出处: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会于是神气十足了。”

  • 神思恍惚【shén sī huǎng hū】

    成语解释:神思:精神,心绪;恍惚:神智不清。指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

    成语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一者是心中不足,二者是神思恍惚,恰合眼父子相逢,正数说当年间阻,忽然的好梦惊回。”

  • 洗耳恭听【xǐ ěr gōng tīng】

    成语解释: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成语出处: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请大王试说一遍,容小官洗耳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