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百年大计【bǎi nián dà jì】

    成语解释:大计:长远的重要的计划。指关系到长远利益的计划或措施。

    成语出处:清·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数月之间,而其权力已深入巩固,而百年大计于以定矣。”

  • 捕风捉影【bǔ fēng zhuō yǐng】

    成语解释: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成语出处:《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 不经之谈【bù jīng zhī tán】

    成语解释:不经: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成语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语闳大不经。”晋·羊祜《戒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 不留余地【bù liú yú dì】

    成语解释:不留一点空余的地方。多形容言语、行动没有留下可回旋的余地。

    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 不着边际【bù zhuó biān jì】

    成语解释:着:接触;边际:边界,边缘。挨不着边儿。多指说话空泛,不接触实际。

    成语出处:何涛思想: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一遭。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九回

  • 百世之利【bǎi shì zhī lì】

    成语解释:世世代代长远的利益。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义赏》:“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

  • 出以公心【chū yǐ gōng xīn】

    成语解释:指考虑事情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

    成语出处: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三章:“大丈夫立身行事,须出以公心。”

  • 大公无私【dà gōng wú sī】

    成语解释: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成语出处: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 道听途说【dào tīng tú shuō】

    成语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成语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 得不偿失【dé bù cháng shī】

    成语解释: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成语出处:宋·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诗:“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 得月较先【dé yuè jiào xiān】

    成语解释: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成语出处: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 得不补失【dé bù bǔ shī】

    成语解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同“得不偿失”。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权遂征夷州,得不补失。”

  • 反复无常【fǎn fù wú cháng】

    成语解释:无常:变化不定。形容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

    成语出处: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当年翻复无常定。”

  • 焚林而猎【fén lín ér liè】

    成语解释:焚烧树木林,猎取禽兽。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久打算。

    成语出处:《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淮南子·主术训》:“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 焚林而田【fén lín ér tián】

    成语解释:烧毁树林以猎取野兽。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成语出处:《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 公私兼顾【gōng sī jiān gù】

    成语解释:既照顾到公家的利益,也照顾到私人的利益。

    成语出处: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

  • 谷贱伤农【gǔ jiàn shāng nóng】

    成语解释:谷:粮食。指粮价过低,使农民受到损害。

    成语出处:《汉书·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 顾全大局【gù quán dà jú】

    成语解释: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总求大人格外赏他们个体面,堵堵他们的嘴。这是卑职顾全大局的意思。”

  • 浑水摸鱼【hún shuǐ mō yú】

    成语解释:浑水:不清的水。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 惶惑 十》:“假若事情已定,他大可以马上去浑水摸鱼,管什么上海开仗不开仗。”

  • 混水摸鱼【hùn shuǐ mō yú】

    成语解释: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

    成语出处:马南邨《燕山夜话 一个鸡蛋的家当》:“而他打算把这个拾来的鸡蛋,寄在邻居母鸡生下的许多鸡蛋里一起去孵,其目的更显然是混水摸鱼。”

  • 涸泽而渔【hé zé ér yú】

    成语解释: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成语出处:《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 见利忘义【jiàn lì wàng yì】

    成语解释: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成语出处:《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 竭泽而渔【jié zé ér yú】

    成语解释: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 斤斤计较【jīn jīn jì jiào】

    成语解释:斤斤:形容明察,引伸为琐碎细小。只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

    成语出处:《诗·周颂·执竞》:“斤斤其明。”

  • 街谈巷语【jiē tán xiàng yǔ】

    成语解释: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

    成语出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 冷酷无情【lěng kù wú qíng】

    成语解释:冷漠苛刻,没有感情。

    成语出处:老舍《一封家信》:“看明白了大部分的字,都是责难他的!她的形影与一切都消逝了,他眼前只是那张死板板的字,与一些冷酷无情的字!”

  • 卖公营私【mài gōng yíng sī】

    成语解释:指出卖公众利益以谋求个人私利。

    成语出处:《魏书·赵黑传》:“高官禄厚,足以自给,卖公营私,本非情愿。”

  • 明明白白【míng míng bái bái】

    成语解释:清清楚楚,明确无误;正大光明。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账目已明明白白,并无分文来去。”

  • 齐东野语【qí dōng yě yǔ】

    成语解释: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成语出处:《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 奇谈怪论【qí tán guài lùn】

    成语解释:奇怪的不合情理的言论。

    成语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耆旧·仲子教授》:“乾隆戊申岁,余往汴梁,遇毕秋帆中丞幕中,两眼若漆,奇谈怪论,咸视为异物,无一人与言者。”

  • 荣华富贵【róng huá fù guì】

    成语解释:荣华:草木开花,比喻兴盛或显达。形容有钱有势。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十二:“话说人生荣华富贵,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认为实相,如今人一有了时势,便自道是‘万年不拔之基’,傍边看的人也是一样见识。”

  • 无中生有【wú zhōng shēng yǒu】

    成语解释: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成语出处:《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信口雌黄【xìn kǒu cí huáng】

    成语解释:信:任凭,听任;雌黄:即鸡冠石,黄色矿物,用作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成语出处: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 系风捕景【xì fēng bǔ jǐng】

    成语解释:①比喻不可能做到的事。②比喻不露形迹。亦作“系风捕影”。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 羊毛出在羊身上【yáng máo chū zài yáng shēn shàng】

    成语解释:比喻表面上给了人家好处,但实际上这好处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价里。

    成语出处:明 唐顺之《公移 牌》:“稍稍借贷度日,有收之年送还田主。谚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