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博览群书【bó lǎn qún shū】

    成语解释: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成语出处:《周书·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 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

    成语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成语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滴水穿石【dī shuǐ chuān shí】

    成语解释: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笃学好古【dǔ xué hào gǔ】

    成语解释: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孙瑜传》:“济阴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

  • 废寝忘食【fèi qǐn wàng shí】

    成语解释: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成语出处: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 各抒己见【gè shū jǐ jiàn】

    成语解释: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据我主意,何不各抒己见,出个式子,岂不新鲜些?”

  • 好学不倦【hào xué bù juàn】

    成语解释:喜欢学习,不知疲倦。

    成语出处:《史记·楚世家》:“昔我文公,狐季姬之了也,有宠于献公,好学不倦 。”

  • 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

    成语解释: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极初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集思广益【jí sī guǎng yì】

    成语解释: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 坚持不懈【jiān chí bù xiè】

    成语解释: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

    成语出处:《清史稿 刘体重传》:“遇大雨,贼决河自卫。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洲。”

  • 聚精会神【jù jīng huì shén】

    成语解释: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成语出处: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彰。”

  • 牛角挂书【niú jiǎo guà shū】

    成语解释:比喻读书勤奋。

    成语出处:《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 囊萤映雪【náng yíng yìng xuě】

    成语解释: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成语出处: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

  • 贫不学俭【pín bù xué jiǎn】

    成语解释:指穷人不必学俭而不得不俭。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任城陈萧王彰传论》:“其此之谓欤”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曰:“谚言‘贫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也,势使然耳。”

  • 品学兼优【pǐn xué jiān yōu】

    成语解释:兼:都。思想品德和学业都很优秀。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一定是一位品学兼优,阅历通达的老长辈。”

  •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

    成语解释: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成语出处:先秦·荀况《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诠才末学【quán cái mò xué】

    成语解释: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

    成语出处:清·纳兰性德《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某以诠才末学,年未弱冠,出应科举之试。”

  • 融会贯通【róng huì guàn tōng】

    成语解释: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成语出处:《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 手不释卷【shǒu bù shì juàn】

    成语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 三迁之教【sān qiān zhī jiào】

    成语解释: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成语出处: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 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成语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 闻鸡起舞【wén jī qǐ wǔ】

    成语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成语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 学而不厌【xué ér bù yàn】

    成语解释: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循序渐进【xún xù jiàn jìn】

    成语解释: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成语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 循循善诱【xún xún shàn yòu】

    成语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成语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 悬梁刺股【xuán liáng cì gǔ】

    成语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 夜以继日【yè yǐ jì rì】

    成语解释: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成语出处:《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 一丝不苟【yī sī bù gǒu】

    成语解释: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 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ò zé】

    成语解释: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成语出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 迎刃而解【yíng rèn ér jiě】

    成语解释: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成语出处:《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专心致志【zhuān xīn zhì zhì】

    成语解释: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成语出处:《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孟母三迁【mèng mǔ sān qiān】

    成语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成语出处: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 全神贯注【quán shén guàn zhù】

    成语解释: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成语出处:钱钟书《围城》:“人事太忙,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专怀念一个人。”

  • 持之以恒【chí zhī yǐ héng】

    成语解释: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成语出处:宋 楼钥《攻愧集 雷两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 父严子孝【fù yán zǐ xiào】

    成语解释: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成语出处:唐·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发乎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