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按捺不住【àn nà bù zhù】

    成语解释:按捺:压抑,忍耐。心里急燥,克制不住。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水镇雷峰塔》:“不想遇着许宣……按捺不住,一时冒范天条。”

  • 百忍成金【bǎi rěn chéng jīn】

    成语解释:形容忍耐的可贵。

    成语出处:《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

  • 惩忿窒欲【chéng fèn zhì yù】

    成语解释:惩:惩戒;忿:愤怒;窒:抑止;欲:嗜欲。克制愤怒,抑制嗜欲。

    成语出处:《周易·损》:“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 得饶人处且饶人【dé ráo rén chù qiě ráo rén】

    成语解释:指做事不要做绝,须留有余地。

    成语出处:《唾玉集·常谈出处》:“蔡州褒信县有道人式棋,常饶人先,其诗曰:‘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 低声下气【dī shēng xià qì】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和态度卑下恭顺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更瘦小低声下气,送暖偷寒,逢其所喜,避其所讳。”

  • 风平浪静【fēng píng làng jìng】

    成语解释: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僧问:‘风恬浪静时如何?’师曰:‘吹倒南墙。’”

  • 顾全大局【gù quán dà jú】

    成语解释: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总求大人格外赏他们个体面,堵堵他们的嘴。这是卑职顾全大局的意思。”

  • 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

    成语解释: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成语出处:唐·玄览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 海纳百川【hǎi nà bǎi chuān】

    成语解释: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成语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 含垢藏疾【hán gǒu cáng jí】

    成语解释:本谓应有包容的气量,后转用以指包容坏人坏事。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 含垢纳污【hán gòu nà wū】

    成语解释:垢:耻辱;污:污蔑。容忍耻辱和污蔑。指气度大,能包容一切。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 含垢忍辱【hán gòu rěn rǔ】

    成语解释:忍、含:忍受。形容忍受耻辱。

    成语出处:《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 含垢忍耻【hán gòu rěn chǐ】

    成语解释:指忍受耻辱。

    成语出处:宋·胡铨《上高宗封事》:“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雠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 降心相从【jiàng xīn xiāng cóng】

    成语解释:降低自己去遵从别人。

    成语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唯我郑国之有谒焉,如旧婚媾,其能降以相从也。”

  • 嗟来之食【jiē lái zhī shí】

    成语解释: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成语出处:《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 胯下之辱【kuà xià zhī rǔ】

    成语解释: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成语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 看人眉睫【kàn rén méi jié】

    成语解释:睫:眼睑边缘上生的细毛。比喻看人脸色。

    成语出处:《北史·崔亮传》:“弟妹饥寒,岂容独饱?自可观书于市,安能看人眉睫乎?”

  • 狼吃幞头【láng chī fú tóu】

    成语解释:狼衔去人的幞头,吞不下又吐不出。比喻有苦难言,强自忍耐。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一折:“你便骂我一千场,便拷我三十顿,我则索狼吃幞头,心儿自忍。”

  • 能屈能伸【néng qū néng shēn】

    成语解释: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

    成语出处:《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 逆来顺受【nì lái shùn shòu】

    成语解释: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成语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侠女散财殉节》:“若是一个略略知趣的,见家主来光顾,也便逆来顺受。”

  • 能伸能屈【néng shēn néng qū】

    成语解释: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比喻好坏环境都能适应。

    成语出处:《荀子·不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

  • 匿迹潜形【nì jì qián xíng】

    成语解释:匿: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潜:隐藏。躲藏起来,不露形迹。

    成语出处: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 奇耻大辱【qí chǐ dà rǔ】

    成语解释:奇:异常。极大的耻辱。

    成语出处:清 程道一《鸦片之战演义》:“回忆当年的议和,不止丧权失利,实为独立国的奇耻大辱。”

  • 强颜欢笑【qiǎng yán huān xiào】

    成语解释:心里不畅快,但脸上勉强装出喜笑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汝狡兔三窟,何归为?’柴俯不对。女肘之,柴始强颜为笑。”

  • 气忍声吞【qì rěn shēng tūn】

    成语解释: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

    成语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声吞,何日酬恩。”

  • 忍气吞声【rěn qì tūn shēng】

    成语解释:忍气:受了气不发作;吞声:不敢出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成语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从今后忍气吞声,再不敢嚎咷痛哭。”

  • 忍尤含垢【rěn yóu hán gòu】

    成语解释:遭受怨谤耻辱而忍耐着。

    成语出处:《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 忍辱负重【rěn rǔ fù zhòng】

    成语解释: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 忍辱含垢【rěn rǔ hán gòu】

    成语解释:忍、含:忍受。忍受耻辱。

    成语出处:《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 忍辱偷生【rěn rǔ tōu shēng】

    成语解释:偷:苟且。忍受屈辱,苟且活命。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

  •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ě】

    成语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唾面自干【tuò miàn zì gān】

    成语解释: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成语出处:《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 韬晦待时【tāo huì dài shí】

    成语解释:指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

    成语出处:茅盾《蚀·动摇》:“辛亥那年国光就加入革命,后来时事日非,只好韬晦待时。”

  • 吞声饮气【tūn shēng yǐn qì】

    成语解释:犹吞声忍气。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成语出处:《北史·儒林传下》:“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 吞声忍气【tūn shēng rěn qì】

    成语解释:吞声:不敢出声;忍:忍耐。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成语出处: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