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身在曹营心在汉【shēn zài cáo yíng xīn zài hàn】

    成语解释: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二五回

  • 神不守舍【shén bù shǒu shě】

    成语解释:神魂离开了身体,比喻丧魂失魄,心神不安定。

    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疲乏之极,神不守舍。”

  • 神情不属【shén qíng bù shǔ】

    成语解释:犹言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成语出处:茅盾《幻灭》:“虽然谈话换了方向,静还是神情不属地随口敷衍。”

  • 无所用心【wú suǒ yòng xīn】

    成语解释:没有地方用他的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成语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心不在焉【xīn bù zài yān】

    成语解释: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成语出处:《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 心猿意马【xīn yuán yì mǎ】

    成语解释:心意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

    成语出处:汉·魏伯阳《参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马四驰。”唐·许浑《题杜居士》诗:“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

  • 心神不定【xīn shén bù dìng】

    成语解释: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便把丰儿等支开,叫刘老老坐在床前,告诉他心神不宁,如见鬼的样子。”

  • 心神恍惚【xīn shén huǎng hū】

    成语解释: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

    成语出处:唐·无名氏《东阳夜怪录》:“自虚心神恍惚,未敢遽前扪撄。”

  • 一曝十寒【yī pù shí hán】

    成语解释: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成语出处:《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六神无主【liù shén wú zhǔ】

    成语解释: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吓得知县已是六神无主,不有甚心肠去吃酒。”

  • 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g xīn】

    成语解释:漫: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成语出处:明 朱国桢《涌幢小品 存问》:“近见使者至城外,仅主家周旋,有司漫不经心。”

  • 魂不守舍【hún bù shǒu shè】

    成语解释:舍:住宅,比喻人的躯壳。灵魂离开了躯壳。指人之将死。也形容精神恍惚。

    成语出处:《三国志·管辂传》裴松之注引《辂别传》:“何之视侯,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

  • 三心二意【sān xīn èr yì】

    成语解释: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 失魂落魄【shī hún luò pò】

    成语解释: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

  • 丧魂失魄【sàng hún shī pò】

    成语解释: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惊慌或心神不宁的样子。

    成语出处:鲁迅《坟·未有天才之前》:“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

  • 神志不清【shén zhì bù qīng】

    成语解释:神志错乱或精神错乱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弟子方才被什么妖人迷住,弄得身不由己、神志不清。”

  • 随随便便【suí suí biàn biàn】

    成语解释:不多加斟酌,怎么方便就怎么做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26回:“如今老爷一死,进款是少了,太太纵然贤惠,我怎么能随随便便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