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安眉带眼【ān méi dài yǎn】

    成语解释:长了眉毛,有了眼睛。意思是同样是一个人。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28回:“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直须要我开口说。”

  • 黯然失色【àn rán shī sè】

    成语解释: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成语出处: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李善注:“黯然,失色貌”

  • 白眉赤眼【bái méi chì yǎn】

    成语解释:比喻平白无故。

    成语出处:明·沈德福《敝帚轩剩语·神名讹称》:“京师相詈,指其人曰白眉赤眼儿者,必大恨,其猥贱可知。”

  • 白眼相看【bái yǎn xiāng kàn】

    成语解释:看别人时眼睛朝上或旁边,现出白眼珠,表示轻蔑,不屑一顾,对人不礼貌。

    成语出处:宋·杨万里《诚斋集·都下和同舍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第四卷:“尽今俗客不妨来,白眼相看勿分剖。”

  • 闭塞眼睛捉麻雀【bì sè yǎn jīng zhuō má què】

    成语解释: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

    成语出处: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

  • 别出手眼【bié chū shǒu yǎn】

    成语解释:指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手法。

    成语出处: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六章二:“卓吾所著书,于上下数千年之间,别出手眼,在思想界上势力甚大。”

  • 避人眼目【bì rén yǎn mù】

    成语解释:指避免走漏消息。同“避人耳目”。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 别具慧眼【bié jù huì yǎn】

    成语解释:慧:聪明,有才智。具有独到眼光,高明的见解。

    成语出处:宋·叶寘《爱日斋丛钞》:“(杨万里)又有《送彭元忠》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

  • 别具手眼【bié jù shǒu yǎn】

    成语解释:指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手法。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序》:“德水于杜,别具手眼。”

  • 别作一眼【bié zuò yī yǎn】

    成语解释:指另眼(相看)。

    成语出处:

  • 迟眉钝眼【chí méi dùn yǎn】

    成语解释:指眼神呆滞,不灵活。

    成语出处:李劼人《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二:“并且迟眉钝眼,看着人憨痴痴地,比蔡兴顺精灵不到多少。?

  • 愁眉苦眼【chóu méi kǔ yǎn】

    成语解释:形容愁苦的神色。

    成语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只见那张太太愁眉苦眼的向他道:‘姑奶奶,你别闹了。’”

  • 吹胡子瞪眼【chuī hú zi dèng yǎn】

    成语解释:形容很生气的样子。

    成语出处:刘绍棠《渔火》第一章三:“这个挨了骂的司务长恼羞成怒,吹胡子瞪眼,在桥上张牙舞爪。”

  • 慈眉善眼【cí méi shàn yǎn】

    成语解释: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同“慈眉善目”。

    成语出处:沈从文《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还有戴小圆帽的中国尼姑,脸冻得红红的,慈眉善眼的,居多提了小篮子和小罐子,出卖庵堂中的产品,蜂蜜和鸡蛋,酸辣子与豆腐乳。”

  • 大处着眼【dà chù zhuó yǎn】

    成语解释:从大的方面观察、思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只感念姑娘救了自己的儿子,延了安家的宗祀,大处着眼,便不忍吹求到此。”

  • 大开眼界【dà dāi yǎn jiè】

    成语解释:开阔视野,增回见识。

    成语出处:唐·李濬《松窗杂录·楚几》:“光业马上取笔答之,曰:‘大开眼界莫言冤。’”

  • 低眉垂眼【dī méi chuí yǎn】

    成语解释:低着头,垂着眼。形容害羞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陶贞怀《天雨花》第四回:“桂香袖手床沿坐,低眉垂眼做新人。”

  • 独具只眼【dú jù zhī yǎn】

    成语解释: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眼光敏锐,能看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

    成语出处:宋·杨万里《送彭元忠县丞北归》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

  • 瞪眼咋舌【dèng yǎn zé shé】

    成语解释: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

    成语出处:康濯《腊梅花·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们干那新鲜事儿的气魄很快就镇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 点胸洗眼【diǎn xiōng xǐ yǎn】

    成语解释:指一洗尘俗,使人豁然明朗。

    成语出处:明·陈继儒《偃曝谈馀》卷下:“《通释》云:‘字原有秦隶汉隶,今当以晋唐书为晋隶唐隶,则自然易晓也。’张绅此言,可为点胸洗眼之语。”

  • 耳聪目明【ěr cōng mù míng】

    成语解释: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成语出处:《周易·鼎》:“耳目聪明。”

  • 耳听八方【ěr tīng bā fāng】

    成语解释: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警。

    成语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鳄鱼眼泪【è yú yǎn lèi】

    成语解释:鳄鱼:一种生性凶残,捕食人、畜的爬行动物。传说鳄鱼在吞食人畜时,边吃边流眼泪。比喻恶人的假慈悲。

    成语出处: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14章:“‘她也是他们一伙的,别以为她会哭,哭的多伤心呀,’她想,‘那不过是鳄鱼的眼泪罢了!’”

  • 凡夫肉眼【fán fū ròu yǎn】

    成语解释:比喻缺乏观察人的眼光。也比喻平凡的见识。

    成语出处:《法华经》:“凡夫浅识,深著五欲。” 唐·玄奘译《赞弥勒四礼文》:“凡夫肉眼未曾识,为现千尺一金躯。”

  • 反眼不识【fǎn yǎn bù shí】

    成语解释:翻脸不认人。

    成语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 佛眼相看【fó yǎn xiāng kàn】

    成语解释:比喻好意对待,不加伤害。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八:“你若和我好意,佛眼相看;若不好时,带累一城百姓受苦,都死于非命。”

  • 凡胎肉眼【fán tāi ròu yǎn】

    成语解释:凡人的只能看见尘俗世界的眼睛。

    成语出处:明·汪道昆《洛水悲》:“你每凡胎肉眼,怎得见国色天香?”

  • 放眼世界【fàng yǎn shì jiè】

    成语解释:放眼:放开眼界,目光不局限在狭小范围内。放开眼界,纵观天下。也作“放眼乾坤”。

    成语出处:元·张养浩《过李溉之天心亭之二》:“放眼乾坤独倚栏,古今如梦水云间。”

  • 飞眼传情【fēi yǎn chuán qíng】

    成语解释:借眼睛来传递感情。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三回:“我们也少不得对人家瞧瞧,朝人家笑笑,人家就说我们飞眼传情了,少不得更亲近点。”

  • 佛眼佛心【fó yǎn fó xīn】

    成语解释:比喻善意看待别人。

    成语出处:孙梨《白洋淀纪事·光荣》:“你还是佛眼佛心,把人全当成好人。”

  • 狗眼看人【gǒu yǎn kàn rén】

    成语解释:比喻眼光势力。

    成语出处:熊召政《张居正》第二卷第七回:“这当儿店小二三脚并两脚赶了进来,一副狗眼看人低的神态拉着胡狲的手就要往外赶。”

  • 顾盼生姿【gù pàn shēng zī】

    成语解释:姿:姿色,姿态。回首抬眼之间就有美妙的姿色。形容眉目传神,姿态动人。

    成语出处:三国·魏·嵇康《赠秀才入军》:“风驰电逝,蹑景追风;凌历中原,顾盼生姿。”

  • 观眉说眼【guān méi shuō yǎn】

    成语解释:比喻挑眼,说闲话。

    成语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62回:“这丫头绣春,我教你大娘寻家儿人家,你出身去罢,省的观眉说眼在这屋里,教人骂没主子的奴才。”

  • 过眼烟云【guò yǎn yān yún】

    成语解释: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成语出处: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 鼓眼努睛【gǔ yǎn nǔ jīng】

    成语解释:眼睛张大、凸起的样子。指使眼色。

    成语出处: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七:“‘你跟我来,有句话问你。’他鼓眼努睛,对她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