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百战百胜【bǎi zhàn bǎi shèng】

    成语解释: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成语出处:《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 兵荒马乱【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语解释: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 不顾一切【bù gù yī qiè】

    成语解释:什么都不顾。

    成语出处:叶圣陶《孤独》:“既然见到一点儿光,便不得不不顾一切地逃开。”

  • 残兵败将【cán bīng bài jiàng】

    成语解释:战败了的部队。

    成语出处:明·邵璨《香囊记·败兀》:“我如今连被岳家军杀败,收聚些残兵败将,济不得事,目下就要拔营回去如何?”

  • 惨不忍睹【cǎn bù rěn dǔ】

    成语解释:睹:看。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

    成语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 驰骋疆场【chí chěng jiāng chǎng】

    成语解释:驰骋:奔驰。疆场:战场。骑着马奔驰在战场上,形容英勇作战,无可阻挡。

    成语出处:

  • 大获全胜【dà huò quán shèng】

    成语解释:获:擒获俘虏,夺取敌方辎重;全:完全。形容获得完全的胜利。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唐兵被梁家杀得七零八落,走得快的,逃了性命,略迟慢些,就成沙场之鬼……梁家大获全胜。”

  • 攻无不克【gōng wú bù kè】

    成语解释:克:攻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 孤军作战【gū jūn zuò zhàn】

    成语解释:孤立无援的军队单独奋战。比喻单独办事,没有人支援。

    成语出处:《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 孤立无援【gū lì wú yuán】

    成语解释: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庄公既碍姜氏之面,又度公孙滑孤立无援,不能有为。”

  • 裹尸马革【guǒ shī mǎ gé】

    成语解释: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

    成语出处: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 汗马功劳【hàn mǎ gōng láo】

    成语解释:汗马:将士骑的马奔驰出汗,比喻征战劳苦。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贡献。

    成语出处:《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

  • 举世无敌【jǔ shì wú dí】

    成语解释:世界上没有能胜得过的。

    成语出处: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他们认为是‘异常强大’的,‘举世无敌’的。”

  • 决胜千里【jué shèng qiān lǐ】

    成语解释: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成语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 克敌制胜【kè dí zhì shèng】

    成语解释: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成语出处:《孙子·虚实》:“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 溃不成军【kuì bù chéng jūn】

    成语解释: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队伍。形容惨败。

    成语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着敌人的锐气开始衰落时,抓住要害猛力击,就可以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

  • 擂鼓鸣金【léi gǔ míng jīn】

    成语解释: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 两败俱伤【liǎng bài jù shāng】

    成语解释: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成语出处:《史记·张仪列传》:“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 料敌制胜【liào dí zhì shèng】

    成语解释: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蠃得胜利。

    成语出处:汉·扬雄《赵充国颂》:“料敌制胜,威谋靡亢,遂克古戎,还师于京。”

  • 马革盛尸【mǎ gé shèng shī】

    成语解释: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同“马革裹尸”。

    成语出处:金·何宏中《述怀》诗:“马革盛尸每恨迟,西山饿踣更何辞。”

  • 炮火连天【pào huǒ lián tiān】

    成语解释:形容炮火非常猛烈。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 旗开得胜【qí kāi dé shèng】

    成语解释: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 枪林弹雨【qiāng lín dàn yǔ】

    成语解释: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成语出处:清 孙雨林《皖江血》:“此时人心一半改,结局真难测。且画策,枪林弹雨,木坏山颓,江城付劫灰。”

  • 尸横遍野【shī héng biàn yě】

    成语解释: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坚驱大军,杀得尸横遍野。”

  • 势均力敌【shì jūn lì dí】

    成语解释:均:平;敌:相当。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成语出处:《南史·刘穆之传》:“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 四面楚歌【sì miàn chǔ gē】

    成语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 四面受敌【sì miàn shòu dí】

    成语解释: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

    成语出处:春秋·齐·管仲《管子·国蓄》:“四面受敌,谓之衢处之国。”

  • 无往不胜【wú wǎng bù shèng】

    成语解释:无论到哪儿都胜利。指到各处都行得通,办得好。

    成语出处:京剧《红色娘子军》第二场:“连长,我们军民一心,就无往不胜!”

  • 无敌天下【wú dí tiān xià】

    成语解释:天下都没有对手。

    成语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则无敌于天下。”

  • 硝云弹雨【xiāo yún dàn yǔ】

    成语解释:硝烟如云,子弹像雨。形容激烈的战斗。

    成语出处:梁启超《论自治》:“然则岂待与西人相遇于硝云弹雨之中,而后知其胜败之数也?”

  • 血染沙场【xuè rǎn shā chǎng】

    成语解释:沙场:战场。鲜血染红了战场。指在战场上牺牲。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卷二:“设将军等今日不来,吾辈血染沙场早矣。”

  • 一败如水【yī bài rú shuǐ】

    成语解释: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象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成语出处: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第一时期,富农耳里听得的是所谓江西一败如水,蒋介石打伤了脚,坐飞机回广东去了。”

  • 一败涂地【yī bài tú dì】

    成语解释: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成语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 一往无前【yī wǎng wú qián】

    成语解释: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

    成语出处:明 孙传庭《官兵苦战斩获疏》:“曹变蛟遵臣指画,与北兵转战冲突,臣之步兵莫不一往无前。”

  • 用兵如神【yòng bīng rú shén】

    成语解释: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九回:“为头一个先生,姓樊,名瑞,绰号混世魔王,能呼风唤雨,用兵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