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白纸黑字【bái zhǐ hēi zì】

    成语解释:白纸上写下了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不要闲说,白纸上写着黑字哩。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

  • 不差毫发【bù chā háo fà】

    成语解释:毫、发:都是古代的长度名,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形容细微。形容一点儿也不差。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卷十六:“自慊,正与自欺相对,不差毫发。”

  • 不差毫厘【bù chā háo lí】

    成语解释:不差一毫一厘。

    成语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一百五十八郑引《玉堂闲话·许生》:“显晦之事,不差毫厘矣。”

  • 不差累黍【bù chā lěi shǔ】

    成语解释:累黍:是古代两种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数量极小。形容丝毫不差。

    成语出处:《汉书·律历志上》:“权经重者不失黍累。”

  • 放之四海而皆准【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成语解释: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成语出处:《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毫发不爽【háo fà bù shuǎng】

    成语解释:毫:细毛;发:头发;爽:差错。形容一点不差。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邑人》:“呼邻问之,则市肉方归。言其片数斤数,毫发不爽。”

  • 毫厘不爽【háo lí bù shuǎng】

    成语解释:毫:细毛;发:头发;爽:差错。形容一点不差。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邑人》:“呼邻问之,则市肉方归。言其片数斤数,毫发不爽。”

  • 金科玉条【jīn kē yù tiáo】

    成语解释:科、条:法律条文。原指完美的法律条文。后指不能更改、必须遵守的信条。

    成语出处: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

  • 尽善尽美【jìn shàn jìn měi】

    成语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成语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人言籍籍【rén yán jí jí】

    成语解释:指人们议论纷纷。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妾亦闻外面人言籍籍,归怨相公。”

  • 十拿九稳【shí ná jiǔ wěn】

    成语解释:比喻很有把握。

    成语出处:明·阮大铖《燕子笺·购幸》:“此是十拿九稳,必中的计较。”

  • 十捉九着【shí zhuō jiǔ zhe】

    成语解释:比喻很有把握。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身这条计,是个上着……端的强如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

  • 无可非议【wú kě fēi yì】

    成语解释: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何晏注引孔安国曰:“无所非议也。”

  • 无懈可击【wú xiè kě jī】

    成语解释:懈:松懈,引伸为漏洞、破绽。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成语出处:《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曹操注:“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 信而有征【xìn ér yǒu zhēng】

    成语解释:信:确实;征:征验,证据。可靠而且有证据。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 牙白口清【yá bái kǒu qīng】

    成语解释:比喻说话清楚。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怎当得十三妹定要问他个牙白口清,急得无法。”

  • 一定不易【yī dìng bù yì】

    成语解释:易:改变。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

    成语出处:《淮南子·主术训》:“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

  • 一定不移【yī dìng bù yí】

    成语解释: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同“一定不易”。

    成语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至于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 议论纷纷【yì lùn fēn fēn】

    成语解释:形容意见不一,议论很多。

    成语出处:语出《后汉书·袁绍传》:“是以远近狐疑,议论纷错者也。”

  • 凿凿有据【záo záo yǒu jù】

    成语解释:凿凿:确实。有确实的证据。

    成语出处: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龚起潜为余谈之甚晰,皆凿凿可据。”

  • 真凭实据【zhēn píng shí jù】

    成语解释:确凿的凭据。

    成语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五回:“我本是个安分良民,人家说我私贬鸦片,都是雠扳,没有什么真凭实据。”

  • 凿凿可据【záo záo kě jù】

    成语解释:凿凿:确实。确实可作依据。

    成语出处: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龚起潜为余谈之甚晰,皆凿凿可据。”

  • 不容置疑【bù róng zhì yí】

    成语解释: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成语出处:宋·陆游《严州乌龙广济庙碑》:“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 滴水不漏【dī shuǐ bù lòu】

    成语解释:一滴水也不外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轻易不肯出手。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三》:“又要说得极密处无缝罅,盛水不漏。”

  • 颠扑不破【diān pū bù pò】

    成语解释:颠:跌;扑:敲。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喻理论学说完全正确,不会被驳倒推翻。

    成语出处:《朱子全书·性理三》:“既能体之而乐,则亦不患不能守,须如此而言,方是颠扑不破,绝渗漏,无病败耳。”

  • 金科玉律【jīn kē yù lǜ】

    成语解释: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

    成语出处: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

  • 千真万确【qiān zhēn wàn què】

    成语解释:形容情况非常确实。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9回:“匡超人大惊道:‘那有此事!我昨日午间才会着他,怎么就拿了?’景兰江道:‘千真万确的事。’”

  • 无可置疑【wú kě zhì yí】

    成语解释: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成语出处: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战国时某些地区已能制钢,无可置疑。”

  • 一了百当【yī liǎo bǎi dàng】

    成语解释:指办事妥当、彻底。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答山东巡抚何来山》:“清丈事实百年旷举,宜及仆在位,务为一了百当,若但草草了事,可惜此时,徒为虚文耳。”

  • 有凭有据【yǒu píng yǒu jù】

    成语解释:既有凭证,又有依据。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又且他家差老园公请你,有凭有据,须不是你自轻自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