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勃然大怒【bó rán dà nù】

    成语解释: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成语出处: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 暴躁如雷【bào zào rú léi】

    成语解释:暴:暴烈,急躁。急怒叫跳,象打雷一样猛烈。形容又急又怒,大发脾气的样子。

    成语出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 惨淡经营【cǎn dàn jīng yíng】

    成语解释: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成语出处: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指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 冲冠发怒【chōng guàn fā nù】

    成语解释:形容极为愤怒。

    成语出处:唐·元稹《观兵部马射赋》:“凡献艺者,岂自疑于无必。冲冠发怒,扬鞭气逸,引满雷砰,腾凌飙疾,皆穷百中之妙,尽由一孔而出,乃知来者之艺,盖亦前人之匹。”

  • 冲冠怒发【chōng guàn nù fà】

    成语解释:形容极为愤怒。

    成语出处:《旧唐书·郑畋传》:“而畋冲冠怒发,投袂冶兵,罗剑戟于樽前,练貔貅于阃外。”

  • 大发雷霆【dà fā léi tíng】

    成语解释:霆:呼雷,喻震怒。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 发指眦裂【fà zhǐ zì liè】

    成语解释:发指:头发直竖;眦裂:眼眶裂开。头发向上竖,眼睑全张开。形容非常愤怒。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愤愤不平【fèn fèn bù píng】

    成语解释: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王子成父诸人,俱愤愤不平,请于桓公,欲劫鲁侯,以报曹沫之辱。”

  • 拂袖而去【fú xiù ér qù】

    成语解释: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形容生了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袖而去。”

  • 翻天作地【fān tiān zuò dì】

    成语解释:犹言翻天覆地。形容闹得很凶。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李雄见打得这般光景,暴躁如雷,翻天作地,闹将起来。”

  • 感情用事【gǎn qíng yòng shì】

    成语解释:凭个人的爱憎或一时的感情冲动处理事情。

    成语出处:曹禺《日出》跋:“而我一个感情用事,素来不能冷静分析的人,只知道哪一个最令我关心的。”

  • 和颜悦色【hé yán yuè sè】

    成语解释: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成语出处:《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邢昺疏:“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

  • 火冒三丈【huǒ mào sān zhàng】

    成语解释:形容愤怒到极点。

    成语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 季常之癖【jì cháng zhī pǐ】

    成语解释:宋朝人陈糙,字季常,他的妻子柳氏脾气暴躁,醋性很大,陈很怕她。后称人怕老婆就说有“季常之癖”。

    成语出处: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

  • 烈火轰雷【liè huǒ hōng léi】

    成语解释:形容性情暴躁,爱发脾气。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4回:“性子又~似的,煞是不好说话。”

  • 怒不可遏【nù bù kě è】

    成语解释:遏:止。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 怒发冲冠【nù fà chōng guān】

    成语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成语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怒火中烧【nù huǒ zhōng shāo】

    成语解释:怒气象火一样在心中燃烧。形容怀着极大的愤怒。

    成语出处: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 怒目而视【nù mù ér shì】

    成语解释:睁圆了眼睛瞪视着。形容正要大发脾气的神情。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

  • 怒目切齿【nù mù qiè chǐ】

    成语解释:怒目:怒视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形容极其愤恨。

    成语出处:晋·刘伶《酒德颂》:“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衿,怒目切齿。”

  • 怒气冲天【nù qì chōng tiān】

    成语解释:怒气部上天空。形容愤怒到极点。

    成语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我和他有甚恩情相顾恋,待不沙又怕背了这恩人面,只落的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 怒形于色【nù xíng yú sè】

    成语解释:形:显露;色:脸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

  • 怒火冲天【nù huǒ chōng tiān】

    成语解释:形容愤怒之极,无法抑制。

    成语出处:老舍《龙须沟》第一幕:“[程娘子]怒火冲天,不顾一切地冲向狗子拚命,却被狗子一把抓住。”

  • 怒气冲冲【nù qì chōng chōng】

    成语解释:盛怒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二回:“[钱同秀]一手将烟灯砸在地下,说道:‘好好,你们做了一路!’就怒气冲冲的出来上车。”

  • 拍案惊奇【pāi àn jīng qí】

    成语解释: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

    成语出处: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 七窍生烟【qī qiào shēng yān】

    成语解释:七窍:口和两眼、两耳、两鼻孔。气愤得好象耳目口鼻都要冒出火来。形容气愤到极点。

    成语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回:“说罢,悻悻然转出来。把邓氏气得七窍生烟,觉得脑中一涌,喉里作动,旋吐出鲜血来。”

  • 气冲牛斗【qì chōng niú dǒu】

    成语解释: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成语出处: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牛斗,誓将真节报君仇。”

  • 气急败坏【qì jí bài huài】

    成语解释: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荒张或恼怒。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七回:“水军头领棹船接济军马,陆续过渡,只见一个人气急败坏跑将来。”

  • 气愤填膺【qì fèn tián yīng】

    成语解释:膺:胸。形容愤怒之情充满胸中。亦作“愤气填膺”、“愤气填胸”、“激愤填膺”。

    成语出处:

  • 使性傍气【shǐ xìng bàng qì】

    成语解释:发脾气;撒气。同“使性谤气”。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3回:“连这等一下刚毅不屈的仲由老官尚且努唇胀嘴,使性傍气,嘴舌先生。”

  • 使性谤气【shǐ xìng bàng qì】

    成语解释:发脾气;撒气。亦作“使性傍气”。亦作“使性掼气”。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1回:“这玉簪又气不愤,使性谤气,牵家打伙,在厨房内打小鸾,骂兰香。”

  • 使性掼气【shǐ xìng guàn qì】

    成语解释:发脾气;撒气。同“使性谤气”。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7回:“五更鼓出来拜堂,听见说有婆婆,就惹了一肚气,出来使性掼气,磕了几个头,也没有茶,也没有鞋。”

  • 使心别气【shǐ xīn bié qì】

    成语解释:指发脾气。

    成语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12回:“可知有你这歪老货搬弄,致使我家一向使心别气。”

  • 意气用事【yì qì yòng shì】

    成语解释: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这是事势相逼,不得不尔。至今想来,究竟还是意气用事,并不曾报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却也悔之无及。”

  • 有气无力【yǒu qì wú lì】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声音微弱,作事精神不振。也形容体弱无力。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正不知舱中另有个替吃饭的,还饿得有气无力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