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敝鼓丧豚【bì gǔ sàng tún】

    成语解释:敝:破,坏;丧:失去;豚:猪。指击破鼓、烹掉猪以求神治病,病仍未治好。形容费而无益。

    成语出处:《荀子·解蔽》:“故丧于湿而击鼓鼓痹,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 仓皇失措【cāng huáng shī cuò】

    成语解释:仓皇:匆忙,慌张。匆忙慌张,不知所措。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金生色》:“血溢不止,少顷已绝,妪仓皇失措。”

  • 倒打一耙【dào dǎ yī pá】

    成语解释:《西游记》故事:猪八戒以钉耙为武器,常用回身倒打一耙的绝技战胜对手。自己做错了,不仅拒绝别人的指摘,反而指摘对方。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我输了理可不输气,输了气也不输嘴。且翻打他一耙,倒问他!”

  • 戴鸡佩豚【dài jī pèi tún】

    成语解释:戴雄鸡形的帽子,佩野猪形的饰物。雄鸡野猪皆好斗,古时以冠带像其形,表示好勇。

    成语出处:《史记·仲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

  • 肥头大耳【féi tóu dà ěr】

    成语解释:一个肥胖的脑袋,两只大耳朵。形容体态肥胖,有时指小孩可爱。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看上去有七八岁光景,倒生的肥头大耳。”

  • 封豕长蛇【fēng shǐ cháng shé】

    成语解释:封:大;封豕:大猪;长蛇:大蛇。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成语出处:《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

  • 封豨修蛇【fēng xī yǒu shé】

    成语解释:比喻贪暴者、侵略者。同“封豕长蛇”。

    成语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吴为封豨修蛇,蚕食上国。”

  • 狗彘不若【gǒu zhì bù ruò】

    成语解释:彘:猪。连猪狗都不如。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

    成语出处:《荀子·荣辱》:“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 狗彘不食其余【gǒu zhì bù shí qí yú】

    成语解释: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极其卑鄙龌龊。

    成语出处:《汉书·元后传》:“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

  • 拐弯抹角【guǎi wān mò jiǎo】

    成语解释: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成语出处:元 秦简夫《东堂老》:“转弯抹角,可早来到李家门首。”

  • 狗彘不如【gǒu zhì bù rú】

    成语解释:彘:猪。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同“狗彘不若”。

    成语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四十八回:“君有难,臣当不顾其身而救之,岂言退耶!直狗彘不如也!”

  • 狗彘不食【gǒu zhì bù shí】

    成语解释: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元后传》:“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

  • 好吃懒做【hào chī lǎn zuò】

    成语解释:好:喜欢、贪于。贪于吃喝,懒于做事。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这样好吃懒做的淫妇,睡到这等日高才起来。”

  • 横冲直撞【héng chōng zhí zhuàng】

    成语解释:乱冲乱撞,蛮横无理。

    成语出处:明·李贽《续焚书·与友人论文》:“凡作文皆从外边攻进里去,我谓文章就时而攻打出来,就他城池,食他粮草,统率他兵马,直冲横撞,搅得他粉碎,故不费一毫气力而自然有余也。”

  • 狐朋狗友【hú péng gǒu yǒu】

    成语解释: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 见钱眼开【jiàn qián yǎn kāi】

    成语解释:看到钱财,眼睛就睁大了。形容人贪财。

    成语出处:清 李渔《比目鱼 挥金》:“自古道见钱眼开,我兑下一千两银子,与他说话的时节,就拿来摆在面前,他见了自然动火。”

  • 见豕负涂【jiàn shǐ fù tú】

    成语解释:看见猪趴在路上。比喻肮脏污秽。

    成语出处:《易·暌》:“上九,暌孤,见豕负涂。”

  • 狼奔豕突【láng bēn shǐ tū】

    成语解释:豕:猪;突:猛冲。象狼那样奔跑,象猪那样冲撞。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

    成语出处:明·归庄《万古愁》:“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

  • 理所当然【lǐ suǒ dāng rán】

    成语解释:按道理应当这样。

    成语出处:隋·王通《文中子·魏相篇》:“非辩也,理当然耳。”

  • 辽东白豕【liáo dōng bái shǐ】

    成语解释:比喻少见多怪。

    成语出处:《后汉书·朱浮传》:“伯通自伐,以为功高天下。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

  • 鲁鱼亥豕【lǔ yú hài shǐ】

    成语解释: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谚云:‘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 牧豕听经【mù shǐ tīng jīng】

    成语解释:一面放猪,一面听讲。比喻求学努力。

    成语出处:《后汉书·承宫传》:“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

  • 牧猪奴戏【mù zhòu nú xì】

    成语解释:对赌博的鄙称。

    成语出处:《晋书·陶侃传》:“樗蒲者,牧猪奴戏耳!”

  • 泥猪疥狗【ní zhū jiè gǒu】

    成语解释: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

    成语出处:元·马致远《任凤子》第二折:“再谁想泥猪疥狗生涯苦。”

  • 泥猪瓦狗【ní zhū wǎ gǒu】

    成语解释: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同“泥猪疥狗”。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见个败类,纵然势焰薰天,她看着也同泥猪瓦狗。”

  • 欺软怕硬【qī ruǎn pà yìng】

    成语解释: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

    成语出处:明·高明《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点催首放富差贫,保上户欺软怕硬。”

  • 人怕出名猪怕壮【rén pà chū míng zhū pà zhuàng】

    成语解释: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就象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3回:“俗话儿说的,‘人怕出名猪怕壮’,况且又是个虚名儿。”

  • 三豕涉河【sān shǐ shè hé】

    成语解释: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 杀彘教子【shā zhì jiào zǐ】

    成语解释:彘:猪。父母说话算数,教子诚实无欺。

    成语出处:《韩非子·外诸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曾子曰:‘……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 少见多怪【shǎo jiàn duō guài】

    成语解释: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后常用来嘲笑见识浅陋的人。

    成语出处:《抱朴子·神仙》:“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汉·牟融《牟子》:“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谓马肿背。”

  • 豕交兽畜【shǐ jiāo shòu chù】

    成语解释:比喻待人没有礼貌。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上》:“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 提心吊胆【tí xīn diào dǎn】

    成语解释: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 豚蹄穰田【tún tí ráng tián】

    成语解释:比喻所花费的极少而所希望的过多。

    成语出处:《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农民,用一个小猪蹄祭神,祝庄稼丰收。

  • 无中生有【wú zhōng shēng yǒu】

    成语解释: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成语出处:《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心甘情愿【xīn gān qíng yuàn】

    成语解释:心里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勉强。多指自愿做出某种牺牲。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他便死也我甘心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