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安富尊荣【ān fù zūn róng】

    成语解释: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贵;荣:荣耀。安定富足,尊贵荣华。也指安于富裕安乐的生活。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

  • 安常处顺【ān cháng chǔ shùn】

    成语解释:安:习惯于;处:居住,居于;顺:适合,如意。习惯于平稳的日子,处于顺利的境遇中。

    成语出处:《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 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

    成语解释: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成语出处:《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 安营扎寨【ān yíng zhā zhài】

    成语解释:安、扎: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栅栏。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二折:“这周瑜匹夫,累累兴兵来索取俺荆州地面,如今在柴桑渡口安营扎寨,其意非小。”

  • 黯然失色【àn rán shī sè】

    成语解释: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成语出处: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李善注:“黯然,失色貌”

  • 暗送秋波【àn sòng qiū bō】

    成语解释: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成语出处:宋·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 八面玲珑【bā miàn líng lóng】

    成语解释:玲珑:精巧细致,指人灵活、敏捷。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

    成语出处:元·马熙《开窗看雨》诗:“八面玲珑得月多。”

  • 拔苗助长【bá miáo zhù zhǎng】

    成语解释: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百花齐放【bǎi huā qí fàng】

    成语解释: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

  • 逼上梁山【bī shàng liáng shān】

    成语解释: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 兵连祸结【bīng lián huò jié】

    成语解释: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成语出处:《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 拨乱反正【bō luàn fǎn zhèng】

    成语解释: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成语出处:《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 博闻强记【bó wén qiáng jì】

    成语解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不动声色【bù dòng shēng sè】

    成语解释: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 不分彼此【bù fēn bǐ cǐ】

    成语解释:形容关系密切,交情深厚。

    成语出处:宋·陈亮《谢安比王导论》:“一切以大体弥缝之,号令无所变更,而任用不乏其人。”

  • 不尴不尬【bù gān bù gà】

    成语解释: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卷三四:“圣人全体极至,没那不间不界底事。”

  • 不绝如缕【bù jué rú lǚ】

    成语解释: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成语出处:《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因亟痛中国,南夷与此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 不伦不类【bù lún bù lèi】

    成语解释:不伦:不同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成样子或没有道理。

    成语出处:明·吴炳《疗炉羹·絮影》:“眼中人不伦不类,阱中人不伶不俐。”

  • 不明不白【bù míng bù bái】

    成语解释:指说话含含糊糊,很不清楚。也形容行为暧昧。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四折:“怎么不明不白,着他父子每胡厮闹了一夜。”

  • 不能自拔【bù néng zì bá】

    成语解释:拔:摆脱。不能主动地从痛苦、错误或罪恶中解脱出来。

    成语出处:《宋书·刘义恭传》:“世祖前锋至新亭,劭挟义恭出战,恒录在左右,故不能自拔。”

  • 不偏不倚【bù piān bù yǐ】

    成语解释: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

    成语出处:宋·朱熹《中庸章句》题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 不着边际【bù zhuó biān jì】

    成语解释:着:接触;边际:边界,边缘。挨不着边儿。多指说话空泛,不接触实际。

    成语出处:何涛思想: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一遭。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九回

  • 超然物外【chāo rán wù wài】

    成语解释: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

    成语出处:宋·苏轼《超然台记》:“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 陈陈相因【chén chén xiāng yīn】

    成语解释:陈:旧;因:沿袭。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陈粮。后多比喻沿袭老一套,无创造革新。

    成语出处:《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乘风破浪【chéng fēng pò làng】

    成语解释: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成语出处:《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承上启下【chéng shàng qǐ xià】

    成语解释: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

    成语出处:宋·张炎《词源·制曲》:“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启下。”

  • 除恶务尽【chú è wù jìn】

    成语解释:恶:邪恶;务:必须。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

    成语出处:《尚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 垂涎三尺【chuí xián sān chǐ】

    成语解释: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

    成语出处:唐 柳宗元《三戒》:“临江之人,略得麋麂,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 错落有致【cuò luò yǒu zhì】

    成语解释:错落:参差不齐。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成语出处: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遍山皆青皮古松,不下数百株,太湖石亦高低错落有致,异鸟飞翔,哢音木杪,真蓬莱仙境也。”

  • 当务之急【dāng wù zhī jí】

    成语解释: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 登峰造极【dēng fēng zào jí】

    成语解释: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尚不可诬。”

  • 短兵相接【duǎn bīng xiāng jiē】

    成语解释: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 繁文缛节【fán wén rù jié】

    成语解释:文:规定、仪式;缛:繁多;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成语出处:宋·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 峰回路转【fēng huí lù zhuǎn】

    成语解释: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三九·醉翁亭记》:“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风花雪月【fēng huā xuě yuè】

    成语解释: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成语出处: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