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不得其所【bù dé qí suǒ】

    成语解释:原指未得善终,后指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也指不能达到目的。

    成语出处:《谷梁传·成公八年》:“媵,浅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尽其事也。”

  • 不改其乐【bù gǎi qí lè】

    成语解释: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成语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出不改其乐。”

  • 不堪其忧【bù kān qí yōu】

    成语解释: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成语出处:《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不可思议【bù kě sī yì】

    成语解释: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成语出处:《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 出生入死【chū shēng rù sǐ】

    成语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成语出处:《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 大慈大悲【dà cí dà bēi】

    成语解释: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语,救人苦难。形容人心肠慈善。

    成语出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 大千世界【dà qiān shì jiè】

    成语解释: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 德才兼备【dé cái jiān bèi】

    成语解释: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

  • 恶衣恶食【è yī è shí】

    成语解释: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成语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阿弥陀佛【ē mí tuó fó】

    成语解释:佛教语,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颂的佛号,表示祈祷祝福或感谢神灵的意思。

    成语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张寿友曰:‘阿弥陀佛,这个是谁?’卜儿云:‘这便是媳妇儿。’”

  • 二者不可得兼【èr zhě bù kě dé jiān】

    成语解释:两项之中只能得其一,不能兼而有之。

    成语出处:《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极乐世界【jí lè shì jiè】

    成语解释: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成语出处:《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 坚忍不拔【jiān rěn bù bá】

    成语解释: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成语出处: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见贤思齐【jiàn xián sī qí】

    成语解释: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成语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救苦救难【jiù kǔ jiù nàn】

    成语解释:佛经中的话。拯救在苦难中的人。

    成语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虽不会法灸神针,更胜似救苦救难观世音。”

  • 克己复礼【kè jǐ fù lǐ】

    成语解释: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成语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礼让为国【lǐ ràng wéi guó】

    成语解释:治理。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 六道轮回【liù dào lún huí】

    成语解释:佛教语,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成语出处:唐·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

  • 明明白白【míng míng bái bái】

    成语解释:清清楚楚,明确无误;正大光明。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账目已明明白白,并无分文来去。”

  • 七次量衣一次裁【qī cì liáng yī yī cì cái】

    成语解释: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成语出处:

  • 旗帜鲜明【qí zhì xiān míng】

    成语解释:比喻立场、观点、态度等十分明确。

    成语出处:清 钱采《说岳全传》:“兀术好生疑惑,忙出营前观看,果然依旧旗帜鲜明,刀枪密布,不知何故。”

  • 栖栖遑遑【qī qī huáng huáng】

    成语解释:栖栖:忙忙碌碌不安的样子。遑遑:匆忙不安定的样子。忙碌不安,到处奔波。亦作“栖栖惶惶”。

    成语出处:陆士谔《续孽海花》第33回:“不过栖栖遑遑,总要一车两马,我看常肃先生去买了车马再去实行才行。”

  • 仁人志士【rén rén zhì shì】

    成语解释: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成语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死而后已【sǐ ér hòu yǐ】

    成语解释: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成语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死心塌地【sǐ xīn tā dì】

    成语解释:原指死了心,不作别的打算。后常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这洛阳城刘员外,他是个有钱贼,只要你还了时方才死心塌地。”

  • 似是而非【sì shì ér fēi】

    成语解释:似:象;是:对;非:不对。好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成语出处:《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

  • 无地自容【wú dì zì róng】

    成语解释: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夙宵战怖,无地自厝。”

  • 席不暇暖【xí bù xiá nuǎn】

    成语解释:席:坐席;暇:空闲。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后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成语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唐·韩愈《争臣论》:“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 喜怒哀乐【xǐ nù āi lè】

    成语解释: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

    成语出处:《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学以致用【xué yǐ zhì yòng】

    成语解释: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成语出处:李新《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

  • 一朝天子一朝臣【yī cháo tiān zǐ yī cháo chén】

    成语解释:指一个人上台,下面的工作人员就另外换一批。

    成语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折:“咱王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 一钱不落虚空地【yī qián bù luò xū kōng dì】

    成语解释:比喻丝毫不浪费。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只得自己暗地里送了委员一千两银子,好在一钱不落虚空地,将来自有作用。”

  • 一失足成千古恨【yī shī zú chéng qiān gǔ hèn】

    成语解释: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憾事。

    成语出处:明·杨仪《明良记》:“唐解元寅既废弃,诗云:‘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人。’”

  • 一以贯之【yī yǐ guàn zhī】

    成语解释: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成语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游必有方【yōu bì yǒu fāng】

    成语解释:要是出游,必须要告辞去处。

    成语出处:《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