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百折不挠【bǎi zhé bù náo】

    成语解释: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成语出处: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 背曲腰躬【bèi qǔ yāo gōng】

    成语解释:腰背弯曲。常指坐久或年老。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等的人心热肠鸣,坐的来背曲腰躬。”

  • 背曲腰弯【bèi qǔ yāo wān】

    成语解释:腰背弯曲。常指坐久或年老。同“背曲腰躬”。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八卷:“假如甘罗十二岁为丞相,十二岁上就死了,这十二岁之年,就是他发白齿落、背曲腰弯的时候了。”

  • 春蚓秋蛇【chūn yǐn qiū shé】

    成语解释: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成语出处:《晋书·王羲之传》:“行之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 春蛇秋蚓【chūn shé qiū yǐn】

    成语解释: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成语出处:明·宋濂《序》:“近世以来,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连翩。”

  • 斗折蛇行【dǒu zhé shé xíng】

    成语解释: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负隅顽抗【fù yú wán kàng】

    成语解释: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 拱肩缩背【gǒng jān suō bèi】

    成语解释:拱肩:肩往上耸。耸起肩膀,弯曲着腰。形容衰老或不健康的体态。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只有他穿着那几件旧皮裳,越发显的拱户缩背,好不可怜见的!”

  • 钩章棘句【gōu zhāng jí jù】

    成语解释:钩:弯曲;章:章节;棘:刺;句:文句。形容文辞艰涩拗口。

    成语出处:唐·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钩章棘句,掐擢胃肾。”

  • 拐弯抹角【guǎi wān mò jiǎo】

    成语解释: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成语出处:元 秦简夫《东堂老》:“转弯抹角,可早来到李家门首。”

  • 蠖屈不伸【huò qū bù shēn】

    成语解释:像尺蠖一样弯曲而不能伸展。比喻人不得志。

    成语出处:清·戴名世《序》:“即诸同学之士亦多食贫作苦,蠖屈不伸。”

  • 坚强不屈【jiān qiáng bù qū】

    成语解释: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

    成语出处:荀况《荀子·法行》:“坚刚而不屈,义也。”

  • 矫枉过正【jiǎo wǎng guò zhèng】

    成语解释: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成语出处:《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 径情直遂【jìng qíng zhí suì】

    成语解释:径情:任意,随心;遂:成功。随着意愿,顺利地得到成功。

    成语出处:《歇冠子·著希》:“故君子弗径情而行也。”

  • 举枉措直【jǔ wǎng cuò zhí】

    成语解释: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成语出处:《论语·为政》:“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举直措枉【jǔ zhí cuò wǎng】

    成语解释: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成语出处:《论语·为政》:“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举直错枉【jǔ zhí cuò wǎng】

    成语解释:举:选拔。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错:通“措”,废弃,放弃。枉:弯曲,比喻邪恶之人。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邪佞人。亦作“举直厝枉”、“举直措枉”。

    成语出处:《隶释·汉巴郡太守樊敏碑》:“举直错枉,谭思旧制。”

  • 能屈能伸【néng qū néng shēn】

    成语解释: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

    成语出处:《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 怒发冲冠【nù fà chōng guān】

    成语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成语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能伸能屈【néng shēn néng qū】

    成语解释: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比喻好坏环境都能适应。

    成语出处:《荀子·不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

  • 宁折不弯【nìng zhé bù wān】

    成语解释:本指白杨木受到外力作用,只会断折,不会弯曲变形。后用来比喻宁可死也绝不屈服妥协。

    成语出处:《齐民要术·卷五·种榆白杨》:“白杨性甚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矣,终不曲挠。”

  • 拍案惊奇【pāi àn jīng qí】

    成语解释: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

    成语出处: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 盘龙卧虎【pán lóng wò hǔ】

    成语解释:盘:盘旋,弯曲。盘曲的龙,卧居的虎。比喻隐藏的人才。

    成语出处:

  • 千回百折【qiān huí bǎi zhé】

    成语解释:形容文艺作品或歌声、乐曲跌宕婉转。也形容事态的发展、前进的历程弯弯曲曲,很不顺利。

    成语出处: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书·五》:“百川时文,精粹湛深,抽心苗,发奥旨,绘物态,状人情,千回百折,而卒造乎浅近。”

  • 前仰后合【qián yǎng hòu hé】

    成语解释: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

    成语出处: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东倒西歪,后合前仰,离席上,这酒兴颠狂。”

  • 七弯八拐【qī wān bā guǎi】

    成语解释:多处弯曲,不断转变方向。也形容做事不直截了当。同“七湾八拐”。

    成语出处:《十月》1981年第1期:“过了一岗又一岗,一坡又一坡,上上下下,七弯八拐,又走了十多里才真正到了狼牙山脚下、我们要住下的村子。”

  • 七湾八拐【qī wān bā guǎi】

    成语解释:①多处弯曲,不断转变方向。②形容做事不直截了当。亦作“七弯八拐”。

    成语出处:郭沫若《孔雀胆》第四幕第一场:“好啦,好啦,不要太自负了,被你七湾八拐的几下子,连我都拿不定主意来了。”

  • 前合后仰【qián hé hòu yǎng】

    成语解释:前合:身体向前弯曲。后仰:身体往后仰。指身体前后晃动。形容身体站立不稳。亦作“前仰后合”。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可惜玉山颓,尽教恁金波漾,拼了个前合后仰。”

  • 曲肱而枕【qǔ gōng ér zhěn】

    成语解释: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成语出处:

  • 曲眉丰颊【qǔ méi fēng jiá】

    成语解释:曲:弯曲。丰:丰满。弯弯的眉毛,丰润的脸颊。形容相貌美丽富态。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李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

  • 耸肩缩背【sǒng jiān suō bèi】

    成语解释:两肩耸起,背脊弯曲。形容衰老的状态。也形容因怕冷而缩做一团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3回:“又是风雪,地下踏着寒冰,冻得耸肩缩背,战战兢兢。”

  • 十夫楺椎【shí fū zhī zhuī】

    成语解释:指十个人的力量能使椎弯曲。椎,槌。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变原状。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闻三人成虎,十夫楺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 耸肩曲背【sǒng jiān qū bèi】

    成语解释:耸起两肩,弯曲背脊。形容衰老或寒酸貌。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3回:“那些请来帮阅卷的,又都是些耸肩曲背的,酸的怕人。”

  • 枉己正人【wǎng jǐ zhèng rén】

    成语解释:枉:弯曲,不正;正:纠正。自己立脚不正,却要去纠正别人。

    成语出处:《孟子·万章上》:“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

  • 无忧无虑【wú yōu wú lǜ】

    成语解释: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成语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