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百鸟朝凤【bǎi niǎo cháo fèng】

    成语解释: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成语出处: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九百一十五卷引《唐书》:“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

  • 笨鸟先飞【bèn niǎo xiān fēi】

    成语解释: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我和你有个比喻:我似那灵禽在后,你这等坌(笨)鸟先飞。”

  • 沉鱼落雁【chén yú luò yàn】

    成语解释: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 雏鹰展翅【chú yīng zhǎn chì】

    成语解释:雏:幼鸟。幼鹰展开翅膀飞翔。比喻青年人开始独立生活、工作。

    成语出处:

  • 呆若木鸡【dāi ruò mù jī】

    成语解释: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成语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 雕虫小技【diāo chóng xiǎo jì】

    成语解释:雕:雕刻;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成语出处:《北史·李浑传》:“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

  • 飞禽走兽【fēi qín zǒu shòu】

    成语解释:禽:鸟;兽:野兽。飞翔的禽鸟,奔跑的野兽。泛指鸟类和兽类。

    成语出处: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飞禽走兽,因木生姿。”

  • 浮想联翩【fú xiǎng lián piān】

    成语解释: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成语出处:晋 陆机《文赋》:“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 凫趋雀跃【fú qū què yuè】

    成语解释:象野鸭那样快跑,象鸟雀那样跳跃。形容十分欢欣的样子。

    成语出处:唐 卢照邻《穷鱼赋》:“渔者观焉,乃具竿索,集朋党,凫趋雀跃,风驰电往。”

  • 邯郸学步【hán dān xué bù】

    成语解释: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成语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 鹤立鸡群【hè lì jī qún】

    成语解释: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成语出处: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 鸡犬不宁【jī quǎn bù níng】

    成语解释: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 惊弓之鸟【jīng gōng zhī niǎo】

    成语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 鸡飞狗跳【jī fēi gǒu tiào】

    成语解释: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

    成语出处:茅盾《锻炼》:“然而陈克明却在这里想象,一方面疑神疑鬼,又一方面畏惧怨恨所造成的鸡飞狗跳、人人自危的情形。”

  • 麟角凤嘴【lín jiǎo fèng zuǐ】

    成语解释:觜:鸟嘴。麒麟的角,凤凰的嘴。比喻稀罕名贵的东西。

    成语出处: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煮凤喙及麟角,合煎作膏,名之为续弦胶,或名连金泥。此胶能续弓驽已断之弦,刀剑断折之金。”

  • 乱点鸳鸯【luàn diǎn yuān yāng】

    成语解释:鸳鸯:鸟名,常比喻夫妻。使夫妇互易错配。也比喻胡乱配合姻缘。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今日听在下说一桩意外姻缘的故事,唤做《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 鸟尽弓藏【niǎo jìn gōng cáng】

    成语解释: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鸟枪换炮【niǎo qiāng huàn pào】

    成语解释:形容情况或条件有很大的好转。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6回:“那个气好比烟袋换吹筒,吹筒换鸟枪,鸟枪换炮,越吹越壮了。”

  • 鸟语花香【niǎo yǔ huā xiāng】

    成语解释: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八回:“云雾渐淡,日色微明,四面也有人烟来往,各处花香鸟语,颇可盘桓。”

  • 南蛮鴃舌【nán mán jué shé】

    成语解释:鴃:即伯劳。原为孟子讥讽楚人许行说话如鸟语。后用以讥笑操南方方言的人。

    成语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 鹏程万里【péng chéng wàn lǐ】

    成语解释: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成语出处:《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乔迁之喜【qiáo qiān zhī xǐ】

    成语解释:乔迁: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

    成语出处:《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 闻鸡起舞【wén jī qǐ wǔ】

    成语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成语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 小鸟依人【xiǎo niǎo yī rén】

    成语解释:依:依恋。象小鸟那样依傍着人。形容少女或小孩娇小可爱的样子。

    成语出处:《旧唐书·长孙无忌传》:“禇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 一飞冲天【yī fēi chōng tiān】

    成语解释:鸟儿展翅一飞,直冲云霄。比喻平时没有特殊表现,一下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成语出处:《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一箭双雕【yī jiàn shuāng diāo】

    成语解释: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成语出处:《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 一鸣惊人【yī míng jīng rén】

    成语解释: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成语出处:《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一石二鸟【yī shí èr niǎo】

    成语解释:扔一颗石子打到两只鸟。比喻做一件事情得到两样好处。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这是个一石二鸟的好办法。”

  • 莺歌燕舞【yīng gē yàn wǔ】

    成语解释: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

    成语出处: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 鹦鹉学舌【yīng wǔ xué shé】

    成语解释: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 有凤来仪【yǒu fèng lái yí】

    成语解释:凤: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仪:仪容。古时吉祥的征兆。

    成语出处:《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 远走高飞【yuǎn zǒu gāo fēi】

    成语解释:指象野兽远远跑掉,象鸟儿远远飞走。比喻人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多指摆脱困境去寻找出路。

    成语出处:《后汉书·卓茂传》:“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

  • 不如归去【bù rú guī qù】

    成语解释:杜鹃鸟的叫声很象“不如归去”。旧时常用以作思归或催人归去之辞。也表示消极求退。

    成语出处:宋·梅尧臣《杜鹃》诗:“不如归去语,亦自古来传。”

  •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

    成语解释: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成语出处: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 明察秋毫【míng chá qiū háo】

    成语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