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葭莩之亲【jiā fú zhī qīn】

    成语解释:葭莩:芦苇杆内壁的薄膜。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

    成语出处:《汉书·中山靖王传》:“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

  • 兼葭倚玉【jiān jiā yǐ yù】

    成语解释:蒹葭:初生的芦苇。玉:仙树。芦苇倚在仙树上。①比喻两个品貌极为悬殊的人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②比喻地位卑微的人依附高贵的人。亦作“蒹葭倚玉树”、“蒹葭

    成语出处:

  • 万水千山【wàn shuǐ qiān shān】

    成语解释: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成语出处:唐·张乔《寄维阳故人》诗:“离别河边绾柳条,千山万水玉人遥。”

  • 一表非凡【yī biǎo fēi fán】

    成语解释:表:外貌;凡:平凡。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天生的一表非俗,匹配得你过。”

  • 一败涂地【yī bài tú dì】

    成语解释: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成语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 一步登天【yī bù dēng tiān】

    成语解释:登:上。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境界或程度。有时也用来比喻人突然得志,爬上高位。

    成语出处:清·徐珂《清稗类钞·三十四》:“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当监临,斯文扫地。”

  • 一成不变【yī chéng bù biàn】

    成语解释: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成语出处:《礼记·王制》:“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 一举两得【yī jǔ liǎng dé】

    成语解释: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成语出处:《晋书·束皙传》:“赐其十年炎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

  • 一劳永逸【yī láo yǒng yì】

    成语解释:逸:安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

    成语出处:汉·班固《封燕然山铭》:“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无宁者也。”

  • 一落千丈【yī luò qiān zhàng】

    成语解释:原指琴声陡然降落。后用来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

    成语出处:唐·韩愈《听颖师弹琴》诗:“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 一鸣惊人【yī míng jīng rén】

    成语解释: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成语出处:《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一目了然【yī mù liǎo rán】

    成语解释: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成语出处:明·张岱《皇华考序》:“可见按图索籍,三溪道路,一目了然。”

  • 一目十行【yī mù shí háng】

    成语解释: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成语出处:《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 一视同仁【yī shì tóng rén】

    成语解释: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成语出处:唐·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

  • 一心一意【yī xīn yī yì】

    成语解释: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 一朝一夕【yī zhāo yī xī】

    成语解释:朝:早晨;夕:晚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成语出处:《周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 一百二十行【yī bǎi èr shí háng】

    成语解释:犹三百六十行。指各种行业。

    成语出处:《宣和遗事》前集:“[微宗等]无日歌欢作乐,遂于宫中内列为市肆,令其宫女卖茶卖酒及一百二十行经纪买卖皆全。”

  • 一班半点【yī bān bàn diǎn】

    成语解释:犹言一点半点,常暗指男女关系。班,通“斑”。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望远行》词:“且与一班半点,只怕你没丁香核。”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二出:“近日来与小生有一班半点之事,争奈撇不下此妇人。”

  • 一斑半点【yī bān bàn diǎn】

    成语解释:比喻极小部分。

    成语出处:宋·胡宏《胡子知言·复义》:“天命之谓性,流行发见于日用之间,患在学道者未见全体,窥见一斑半点,而执认己意,以为至诚之道。”《朱子语类》卷六七:“今人只是知得一斑半点,见得这些,所以不到极处也。”

  • 一笔不苟【yī bǐ bù gǒu】

    成语解释:不苟:不苟且。连一笔都不马虎。

    成语出处:清·沈初《西清笔记·纪名迹》:“前后一笔不苟,功力如此,洵神技也。”

  • 一波才动万波随【yī bō cái dòng wàn bō suí】

    成语解释:指一波方动,万波随之而起。比喻事情开端后的不断发展变化。

    成语出处:宋·惠洪《冷斋夜话·船子和尚偶》:“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 一表非俗【yī biǎo fēi sú】

    成语解释: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

    成语出处: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他生在无忧愁太平时务,空生得貌堂堂一表非俗。”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天生的一表非俗,匹配得你过。”

  • 画荻教子【huà dí jiào zǐ】

    成语解释: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成语出处:《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

  • 一病不起【yī bìng bù qǐ】

    成语解释: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死亡。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那詹典在途中本就受了些风霜,到家又传了时症,一病不起,呜呼哀哉死了。”

  • 一尘不染【yī chén bù rǎn】

    成语解释: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成语出处: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 一帆风顺【yī fán fēng shùn】

    成语解释: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成语出处:唐·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 一秉大公【yī bǐng dà gōng】

    成语解释:指言论行事全秉公心。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答工部郎中刘公伯燮言用人毁誉》:“仆近来用人处事,一秉大公。”

  • 一塌胡涂【yī tā hú tú】

    成语解释: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同“一塌糊涂”。

    成语出处:曹禺《北京人》第二幕:“我的运气不好,处处倒楣,碰钉子,事业一到我手里就莫名其妙地弄得一塌胡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