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不近人情【bù jìn rén qíng】

    成语解释: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成语出处:《庄子·逍遥游》:“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 据理力争【jù lǐ lì zhēng】

    成语解释: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权益、观点等。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八回:“老兄既管了一县的事,自己也应该有点主意。外国人呢,固然得罪不起,实在下不去的地方,也该据理力争。”

  • 理屈词穷【lǐ qū cí qióng】

    成语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 强词夺理【qiǎng cí duó lǐ】

    成语解释: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日:‘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 小隙沉舟【xiǎo xì chén zhōu】

    成语解释:隙:裂缝。指小小的裂缝可以使整个船只沉没。比喻小差错能酿成大灾害。

    成语出处:《关尹子·九药》:“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

  • 言之成理【yán zhī chéng lǐ】

    成语解释: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成语出处:《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 义正辞严【yì zhèng cí yán】

    成语解释: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措词严正有力。

    成语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 油腔滑调【yóu qiāng huá diào】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轻浮油滑,不诚恳,不严肃。

    成语出处:清·王士祯《师友诗传录》:“若不多读书,多贯穿,而遽言性情,则开后学油腔滑调,信口成章之恶习矣。”

  • 义正词严【yì zhèng cí yán】

    成语解释:义:道理。词:言辞。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亦作“义正辞严”、“辞严义正”、“辞严意正”、“词严理正”、“正义严辞”。

    成语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子玄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复起,弗能易矣。”

  • 张口结舌【zhāng kǒu jié shé】

    成语解释:结舌:舌头不能转动。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 不言而喻【bù yán ér yù】

    成语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蛮横无理【mán hèng wú lǐ】

    成语解释: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成语出处:刘操南《武松演义》第六回:“武松在旁边说话不得,恼恨县主得了贿银,这样蛮横无理。”

  • 蛮不讲理【mán bù jiǎng lǐ】

    成语解释: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成语出处: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我们社会里,也有少数不顾公共利益,蛮不讲理,行凶犯法的人。”

  • 通情达理【tōng qíng dá lǐ】

    成语解释:指说话、做事很讲道理。

    成语出处:清 天花才子《后西游记》:“还是这位师兄通情达理,请坐奉茶。”

  • 理直气壮【lǐ zhí qì zhuàng】

    成语解释: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一:“便捉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

  • 入情入理【rù qíng rù lǐ】

    成语解释:入:合乎。合乎常情和道理。

    成语出处:清·陈天华《狮子吼》第五回:“何尝不说得入情入理,但是事实上那里有人听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