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春光明媚【chūn guāng míng mèi】

    成语解释: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成语出处:元·宋方壶《斗鹌鹑·踏青》套曲:“时遇着春光明媚,人贺丰年,民乐雍熙。”

  • 春意盎然【chūn yì àng rán】

    成语解释: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

    成语出处:季羡林《难忘的一家人》:“此时宴会厅里,必然是笑声四起,春意盎然,情谊脉脉,喜气融融。”

  • 刀光剑影【dāo guāng jiàn yǐng】

    成语解释:隐约显现出刀剑的闪光和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

    成语出处:南朝 梁 吴筠《战城南囚首》:“剑光挥夜电,马汗昼成泥。”又《边城将》:“刀含四尺影,剑抱七星文。”

  • 得其所哉【dé qí suǒ zāi】

    成语解释:所:处所,环境。找到了适合于他的地方。指得到理想的安置。

    成语出处:《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小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 砥柱中流【dǐ zhù zhōng liú】

    成语解释: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成语出处:《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 断杼择邻【duàn zhù zé lín】

    成语解释: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成语出处: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 地棘天荆【dì jí tiān jīng】

    成语解释:指到处布满荆棘。比喻环境恶劣。

    成语出处:朱谦良《感怀和病侠》:“地棘天荆谁管得,此身权寄水云邨。”

  • 地上天宫【dì shàng tiān gōng】

    成语解释:形容生活环境的美好,犹如在天宫一样。

    成语出处:宋·袁褧《枫窗小牍》上:“汴中呼余杭百事繁庶,地上天宫。”

  • 风刀霜剑【fēng dāo shuāng jiàn】

    成语解释:寒风象刀,严霜象剑。形容气候寒冷,刺人肌肤。也比喻恶劣的环境。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林黛玉的《葬花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 风土人情【fēng tú rén qíng】

    成语解释: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成语出处:清 钮琇《觚剩 七月天》:“若就服食居处而言,以及风土人情之变,真堪发人一嘘。”

  • 风雨不改【fēng yǔ bù gǎi】

    成语解释:比喻处于恶劣环境中不变其节操。

    成语出处:《诗·郑风·风雨序》:“《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 裹足不前【guǒ zú bù qián】

    成语解释:裹:缠。停步不前,好象脚被缠住了一样。

    成语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 甘分随时【gān fèn suí shí】

    成语解释:甘愿顺随时世环境。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谇范叔》楔子:“常则是半生忙不遂,我平生志,居陋巷甘分随时。”

  • 高飞远遁【gāo fēi yuǎn dùn】

    成语解释:制摆脱不利的环境,躲避到远防去。同“高飞远走”。

    成语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事不宜迟,趁早高飞远遁,不要连累别人。”

  • 高飞远集【gāo fēi yuǎn jí】

    成语解释:制摆脱不利的环境,躲避到远防去。

    成语出处:语出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女何之?”汉·东方朔《七谏·怨世》:“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 高飞远走【gāo fēi yuǎn zǒu】

    成语解释:形容离开某地,逃避到远处去。

    成语出处:《后汉书·卓茂传》:“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

  • 花前月下【huā qián yuè xià】

    成语解释:本指游乐休息的环境。后多指谈情说爱的处所。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老病》诗:“尽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

  • 淮橘为枳【huái jú wéi zhǐ】

    成语解释:淮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

    成语出处:《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 骇浪惊涛【hài làng jīng tāo】

    成语解释:骇:使惊怕;涛:大波浪。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成语出处:唐·田颖《玉山堂文集·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 寒冬腊月【hán dōng là yuè】

    成语解释: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成语出处:汉·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 黑风孽海【hēi fēng niè hǎi】

    成语解释:比喻环境、遭遇的险恶。

    成语出处:清·珠泉居士《雪鸿小记》:“噫,黑风孽海,飘泊多矣!珑(王珑)以稚齿韶颜,独能早登彼岸,度亦有善根哉!”

  • 江山如画【jiāng shān rú huà】

    成语解释:山川、河流美如画卷。

    成语出处:宋·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锦天绣地【jǐn tiān xiù dì】

    成语解释:形容房屋或其他环境布置得十分美观华丽。

    成语出处:宋·范成大《清明日试新火作牡丹会》:“那得青烟穿御柳,且将银烛照京花……锦天绣地春不散,任教檐雨卷泥沙。”

  • 惊涛骇浪【jīng tāo hài làng】

    成语解释: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成语出处:唐·田颖《玉山堂文集·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 荆棘塞途【jīng jí sè tú】

    成语解释:满路都是荆棘。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孔颖达疏:“言无道路可从,冒榛薮也,说其穷困之极也。”

  • 居安思危【jū ān sī wēi】

    成语解释: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 橘化为枳【jú huà wéi zhǐ】

    成语解释:比喻人由于环境的影响而变坏。

    成语出处:《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 坎止流行【kǎn zhǐ liú xíng】

    成语解释:遇坎而止,乘流则行。比喻依据环境的逆顺确定进退行止。

    成语出处:语出《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颜师古注:“孟康曰:‘《易》坎为险,遇险难而止也。’张晏曰:‘谓夷易则仕,险难则隐也。’”

  • 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

    成语解释: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鸾飞凤舞【luán fēi fèng wǔ】

    成语解释:形容祥瑞和平的环境。

    成语出处:《山海经·海内经》:“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见则天下和。”

  • 兰芷之室【lán zhǐ zhī shì】

    成语解释:兰、芷:两种香草。比喻良好的环境。亦作“芝兰之室”。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

  • 冷血动物【lěng xuè dòng wù】

    成语解释: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成语出处:钱钟书《围城》:“李先生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得春气入身,蠕蠕欲活。”

  • 满目荆榛【mǎn mù jīng zhēn】

    成语解释:荆:荆条,灌木。榛:树丛。满眼看见的都是荆条和树丛。形容十分荒凉萧条的环境。

    成语出处:《旧五代史·唐书·张全义传》:“蔡贼、孙儒、诸葛爽争据洛阳,迭相攻伐,七八年间,都城灰烬,满目荆榛。”

  • 难言之隐【nán yán zhī yǐn】

    成语解释:隐藏在内心深处不便说出口的原因或事情。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七回:“总觉得无论何等人家,他那家庭之中,总有许多难言之隐的;若要问其所以然之故,却是给妇人女子弄出来的,居了百分之九十九。”

  • 逆来顺受【nì lái shùn shòu】

    成语解释: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成语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侠女散财殉节》:“若是一个略略知趣的,见家主来光顾,也便逆来顺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