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不动声色【bù dòng shēng sè】

    成语解释: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 不尴不尬【bù gān bù gà】

    成语解释: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卷三四:“圣人全体极至,没那不间不界底事。”

  • 不知所措【bù zhī suǒ cuò】

    成语解释: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成语出处:《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 患得患失【huàn dé huàn shī】

    成语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成语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斤斤计较【jīn jīn jì jiào】

    成语解释:斤斤:形容明察,引伸为琐碎细小。只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

    成语出处:《诗·周颂·执竞》:“斤斤其明。”

  • 进退两难【jǐn tuì liǎng nán】

    成语解释: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成语出处:宋·李靖《卫公兵法》:“凡攻城之兵……进退又难,前既不得上城,退则其师逼追。”

  • 进退失据【jìn tuì shī jù】

    成语解释: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成语出处:《后汉书·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 进退维谷【jìn tuì wéi gǔ】

    成语解释: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 惊惶失措【jīng huáng shī cuò】

    成语解释: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成语出处:《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 进退惟谷【jìn tuì wéi gǔ】

    成语解释: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同“进退维谷”。

    成语出处:《晋书·殷仲堪传》:“仲堪流涕而起曰:‘臣进退惟谷。’”

  • 进退维亟【jìn tuì wéi jí】

    成语解释:进退都处于危急境地。

    成语出处:明·何景明《中林之棘》诗:“岂不是思,进退维亟。”

  • 哀喜交并【āi xǐ jiāo bìng】

    成语解释:交:交错。悲痛和喜悦交织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 七上八下【qī shàng bā xià】

    成语解释: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六回:“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 骑虎难下【qí hǔ nán xià】

    成语解释: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成语出处:《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唐·李白《留别广陵诸公》诗:“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

  •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

    成语解释: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成语出处:《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束手无策【shù shǒu wú cè】

    成语解释:策:办法。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宋季三朝政要》:“(秦)桧死而逆亮(金主完颜亮)南牧,孰不束手无策。”

  • 爽心悦目【shuǎng xīn yuè mù】

    成语解释:指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

    成语出处:沈从文《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薄雾里错落有致的平田、房子、树木,全如敷了一层蓝灰,一切极爽心悦目。”

  • 无所不至【wú suǒ bù zhì】

    成语解释: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成语出处:《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无往不利【wú wǎng bù lì】

    成语解释:所到之处,没有不顺利的。指处处行得通,办得好。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贫道今日幸把些尘垢全都拭净,此后是皓月当空,一无渣滓,诸位才女定是无往不利。”

  • 无所适从【wú suǒ shì cóng】

    成语解释: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宋·姚宽《西溪从语》卷上:“源殊派异,无所适从。”

  • 罔知所措【wǎng zhī suǒ cuò】

    成语解释:面临窘危,茫然无所适从。形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成语出处:唐·白行简《李娃传》:“生惶惑发狂,罔知所措。”

  • 心花怒放【xīn huā nù fàng】

    成语解释:怒放:盛开。心里高兴得象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平中丞此时喜得心花怒放,连说:‘难为他了,难为他了。’”

  • 心乱如麻【xīn luàn rú má】

    成语解释:心里乱得象一团乱麻。形容心里非常烦乱。

    成语出处:元·五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金圣叹批:“此其心乱如麻可知也。”

  • 心中无数【xīn zhōng wú shù】

    成语解释:指对情况了解不清楚,心里没有底

    成语出处:蒋和森《风萧萧 冲天记一》:“他虽然素称'博学',熟读经史,可是对此却心中无数。”

  • 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

    成语解释: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成语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洋洋得意【yáng yáng dé yì】

    成语解释: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

    成语出处:《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应付自如【yìng fù zì rú】

    成语解释:应付:对付,处置。自如:按自己的心愿做事。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很有办法。

    成语出处:邹韬奋《经历 英文的学习》:“你在上课前仅仅查了生字,读了一两遍是不够的,必须完全了解全课的情节,才能胸有成竹,应付自如。”

  • 忧心忡忡【yōu xīn chōng chōng】

    成语解释: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成语出处:《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 忧心如焚【yōu xīn rú fén】

    成语解释:如焚:象火烧一样。心里愁得象火烧一样。形容非常忧虑焦急。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焚,不敢戏谈。”

  • 犹豫不决【yóu yù bù jué】

    成语解释: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成语出处:《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 义无旋踵【yì wú xuán zhǒng】

    成语解释:旋踵:把脚后跟转过来,比喻退缩。在道义上只能奋勇向前,毫不退缩。亦作“义不旋踵”。

    成语出处:《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

  • 沾沾自喜【zhān zhān zì xǐ】

    成语解释: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成语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

  • 瞻前顾后【zhān qián gù hòu】

    成语解释: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 左右逢源【zuǒ yòu féng yuán】

    成语解释: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左右为难【zuǒ yòu wéi nán】

    成语解释: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

    成语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我欲待亲自去寻来,限次又紧,着老夫左右为难,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