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百年树人【bǎi nián shù rén】

    成语解释: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成语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必恭必敬【bì gōng bì jìng】

    成语解释:恭、敬:端庄而有礼貌。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 毕恭毕敬【bì gōng bì jìng】

    成语解释: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 不可一世【bù kě yī shì】

    成语解释:一世:一时。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卷一五:“荆公少年,不可一世。”

  • 百世之师【bǎi shì zhī shī】

    成语解释: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成语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 春风化雨【chūn fēng huà yǔ】

    成语解释: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 德高望重【dé gāo wàng zhòng】

    成语解释: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成语出处:《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 东拼西凑【dōng pīn xī còu】

    成语解释:比喻零乱地加以拼凑。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因是儿子的终身大事所关,说不得东拼西凑,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带了秦钟到代儒家来拜见。”

  • 耳提面命【ěr tí miàn mìng】

    成语解释: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焚香礼拜【fén xiān lǐ bài】

    成语解释:焚香:点燃香火。礼拜:向尊敬的人或神灵行礼跪拜。烧香跪拜,以表尊敬服从之意。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却说玄德前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满路瞻观,焚香礼拜。”

  • 扶老携幼【fú lǎo xié yòu】

    成语解释:携:拉着,带领。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夫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 负驽前驱【fù nǔ qián qū】

    成语解释:背着弓箭在前面开道。比喻迎接的礼度极为尊敬。

    成语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驽矢先驱。”

  • 恭而有礼【gōng ér yǒu lǐ】

    成语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成语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 好为人师【hào wéi rén shī】

    成语解释: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恨之入骨【hèn zhī rù gǔ】

    成语解释:形容痛恨到极点。

    成语出处:《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 虎头蛇尾【hǔ tóu shé wěi】

    成语解释: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成语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

  • 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

    成语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教无常师【jiào wú cháng shī】

    成语解释: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成语出处:《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

    成语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成语出处: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 开山祖师【kāi shān zǔ shī】

    成语解释: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成语出处:宋·辛弃疾《水龙吟》词:“只应白发是开山祖。”

  • 苦口婆心【kǔ kǒu pó xīn】

    成语解释: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

    成语出处:《宋史·赵普传》:“忠言苦口,三复来奏。”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泉州道匡禅师》:“问:‘学人根思迟回,乞师曲运慈悲,开一线道。’师曰:‘这个是老婆心。’”

  • 良工心苦【liáng gōng xīn kǔ】

    成语解释:良工:手艺高明的工匠。形容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费尽心思。

    成语出处: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诗:“已知仙客意相亲,更觉良工心独苦。”

  • 良师益友【liáng shī yì yǒu】

    成语解释: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说丛》:“贤师良友在其侧,诗书礼乐陈于前,弃而为不善者,鲜矣。”

  • 老师宿儒【lǎo shī xiǔ rú】

    成语解释: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成语出处:宋·陆九渊《语录》:“三百篇之诗,有出于妇人女子,而后世老师宿儒,且不能注释得分明,岂其智有所不若。”

  • 能者为师【néng zhě wéi shī】

    成语解释: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成语出处:《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 呕心沥血【ǒu xīn lì xuè】

    成语解释: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成语出处: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 披星戴月【pī xīng dài yuè】

    成语解释:身披星星,头戴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一的:“这大的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 千方百计【qiān fāng bǎi jì】

    成语解释: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论语十七》:“譬如捉贼相似,须是着起气力精神,千方百计去赶他。”

  • 青出于蓝【qīng chū yú lán】

    成语解释: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成语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师道尊严【shī dào zūn yán】

    成语解释: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成语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师心自用【shī xīn zì yòng】

    成语解释: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 肃然起敬【sù rán qǐ jìng】

    成语解释: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暢,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 师心自是【shī xīn zì shì】

    成语解释: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是: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 师严道尊【shī yán dào zūn】

    成语解释: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成语出处:《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肃然生敬【sù rán shēng jìng】

    成语解释: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同“肃然起敬”。

    成语出处: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鲁直专学子美,然子美诗读之使人凛然兴起,肃然生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