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暗渡陈仓【àn dù chén cāng】

    成语解释: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暗渡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 百战不殆【bǎi zhàn bù dài】

    成语解释: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成语出处:《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 败军之将【bài jūn zhī jiàng】

    成语解释: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成语出处:《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臣闻……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 兵连祸结【bīng lián huò jié】

    成语解释: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成语出处:《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 城下之盟【chéng xià zhī méng】

    成语解释: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成语出处:《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 出生入死【chū shēng rù sǐ】

    成语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成语出处:《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

    成语解释:原比喻惩甲菟乙。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成语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 大敌当前【dà dí dāng qián】

    成语解释:面对着强敌。形容形势严峻。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 弹尽援绝【dàn jìn yuán jué】

    成语解释:作战中弹药用完了,援兵断绝了。也比喻处境非常困难。

    成语出处: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 弹尽粮绝【dàn jìn liáng jué】

    成语解释: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

    成语出处: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 当头棒喝【dāng tóu bàng hè】

    成语解释: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 调虎离山【diào hǔ lí shān】

    成语解释: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 短兵相接【duǎn bīng xiāng jiē】

    成语解释: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 发号施令【fā hào shī lìng】

    成语解释:号:号令;施:发布。发布命令。现在也用来形容指挥别人。

    成语出处:《尚书·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藏。”《淮南子·本经训》:“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

  • 腹背受敌【fù bèi shòu dí】

    成语解释: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成语出处:《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 干城之将【gān chéng zhī jiàng】

    成语解释:干城: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者。指保卫国家的大将。

    成语出处:《诗经·周南·兔罝》:“纠纠武夫,公侯干城。”《孔丛子·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 功败垂成【gōng bài chuí chéng】

    成语解释: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成语出处:《晋书·谢玄传论》:“庙算有余,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

  • 攻其不备【gōng qí bù bèi】

    成语解释: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成语出处:《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功成不居【gōng chéng bù jū】

    成语解释: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成语出处:《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 攻其无备【gōng qí wú bèi】

    成语解释: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成语出处:《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攻无不克【gōng wú bù kè】

    成语解释:克:攻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 弓折刀尽【gōng zhé dāo jìn】

    成语解释:比喻战斗力没有了,无法可想。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今日拟打罗山寨,弓折刀尽。”

  • 计无所出【jì wú suǒ chū】

    成语解释:计:计策,办法。想不出什么办法。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孙破虏吴夫人传》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策功曹魏腾,以迕意见遣,将杀之,士大夫忧恐,计无所出。”

  • 坚壁清野【jiān bì qīng yiě】

    成语解释: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 剑拔弩张【jiàn bá nǔ zhāng】

    成语解释:剑拔出来了,弓张开了。形容气势逼人,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成语出处: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韦诞书法如龙威虎振,剑拔驽张。”

  • 箭在弦上【jiàn zài xián shàng】

    成语解释:箭已搭在弦上。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

    成语出处: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 将计就计【jiāng jì jiù jì】

    成语解释: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

    成语出处:元·李文蔚《张子房圮桥进履》第三折:“将计就计,不好则说是好!”

  • 揭竿而起【jiē gān ér qǐ】

    成语解释: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金城汤池【jīn chéng tāng chí】

    成语解释:金属的城墙,滚水的护城河。比喻坚固无比、防守严密的城市或工事。

    成语出处:《汉书·蒯通传》:“边地之城,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 进退失据【jìn tuì shī jù】

    成语解释: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成语出处:《后汉书·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 尽忠报国【jìn zhōng bào guó】

    成语解释: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成语出处:《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 决一雌雄【jué yī cí xióng】

    成语解释:雌雄:比喻高低、胜负。指较量一下胜败高低。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匈奴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 尽信书不如无书【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

    成语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成语出处: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 劳而无功【láo ér wú gōng】

    成语解释:花费了力气,却没有收到成效。

    成语出处:《管子·形势篇》:“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 盘马弯弓【pán mǎ wān gōng】

    成语解释:驰马盘旋,张弓要射。形容摆开架势,准备作战。后比喻故做惊人的姿态,实际上并不立即行动。

    成语出处:唐·韩愈《雉带箭》诗:“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