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败军之将【bài jūn zhī jiàng】

    成语解释: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成语出处:《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臣闻……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 补阙灯檠【bǔ quē dēng qíng】

    成语解释: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成语出处:宋·陶谷《清异传》:“冀州儒李大壮畏服小君,万一不遵号令,则叱令正坐,为绾髻,中安灯碗燃灯火,大壮屏气定体,如枯木土偶,人诨目之曰补阙灯檠。”

  • 吹大法螺【chuī dà fǎ luó】

    成语解释: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成语出处:《妙法莲花经·序品》:“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 低声下气【dī shēng xià qì】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和态度卑下恭顺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更瘦小低声下气,送暖偷寒,逢其所喜,避其所讳。”

  • 对牛弹琴【duì niú tán qín】

    成语解释: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成语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 大人先生【dà rén xiān sheng】

    成语解释: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成语出处:晋·刘伶《酒德颂》:“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

  • 发号施令【fā hào shī lìng】

    成语解释:号:号令;施:发布。发布命令。现在也用来形容指挥别人。

    成语出处:《尚书·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藏。”《淮南子·本经训》:“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

  • 狗彘不若【gǒu zhì bù ruò】

    成语解释:彘:猪。连猪狗都不如。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

    成语出处:《荀子·荣辱》:“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 寡廉鲜耻【guǎ lián xiǎn chǐ】

    成语解释:寡、鲜:少。旧指不廉洁,不知耻。现指不知羞耻。

    成语出处: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

  • 贵人多忘事【guì rén duō wàng shì】

    成语解释:高贵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刺人健忘。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二:“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台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 贵人多忘【guì rén duō wàng】

    成语解释:贵人:地位贵显的人。指地位显赫的人往往不念旧交或讥笑人健忘。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恚恨》:“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内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 滑天下之大稽【huá tiān xià zhī dà jī】

    成语解释: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成语出处:鲁迅《花边文学 小品文的生机》:“不但唱工,单是黑头涎脸扮丑脚,丑脚挺胸学黑头,戏场上只见白鼻子的和黑脸孔的丑脚多起来,也就滑天下之大稽。”

  • 话里带刺【huà lǐ dài cì】

    成语解释: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成语出处:范乃仲《小技术员战服神仙手》:“升级一听,话里带刺,来者不善。”

  • 话里有刺【huà lǐ yǒu cì】

    成语解释: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成语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郭全海听见话里有刺,把筷子放下,但还是按下心头的火。”

  • 借古讽今【jiè gǔ fěng jīn】

    成语解释: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曲直,影射现实。

    成语出处:张抗抗《国魂》:“因为父亲曾经发表过的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中赞扬了一位含冤而死的兵部尚书,被认为借古讽今。”

  • 金口玉言【jīn kǒu yù yán】

    成语解释: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成语出处:晋·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沈默。使吾子栖迟穷巷,守此困极。”

  • 荆人涉澭【jīng rén shè yōng】

    成语解释: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 敬而远之【jìng ér yuǎn zhī】

    成语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成语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 空前绝后【kōng qián jué hòu】

    成语解释: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成语出处:《宣和画谱》:“顾(顾恺之,晋代画家)冠于前,张(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绝于后,而道子(吴道子,唐代画家)乃兼有之。”

  • 冷言冷语【lěng yán lěng yǔ】

    成语解释:带讥讽的冷冰冰的话。

    成语出处:《宝林禅师语录》:“山门疏:关着门,尽是自家屋里,何须冷言冷语,暗地敲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七:“只这冷言冷语,带讥带讪的,教人怎么当得!”

  • 沐猴衣冠【mù hóu yī guàn】

    成语解释:同“沐猴而冠”。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十探子》第二折:“你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辈,马牛襟裾之材。”

  • 难兄难弟【nàn xiōng nàn dì】

    成语解释:

    nàn xiōng nàn dì
    解释:指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
    出处: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编》;其以半殖民地的风貌出现于世界也,和我们实在是难兄难弟。
    近义词:患难之交
    反义词:反目成仇| 恩断义绝

    nán xiōng nán dì解释:形容两兄弟都好,难分上下。现也反用,讽刺两兄弟都坏。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近义词:一丘之貉

    成语出处:难兄难弟俱白发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 元·张可久《折桂令·湖上饮别》曲

  • 能说会道【néng shuō huì dào】

    成语解释:形容很会讲话。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仗着他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长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

  • 难弟难兄【nán dì nán xiōng】

    成语解释:形容两兄弟都好,难分上下。现也反用,讽刺两兄弟都坏。同“难兄难弟”。

    成语出处:清·许奉恩《里乘》第七卷:“然难弟难兄,亦何酷肖若此!”

  • 旁敲侧击【páng qiāo cè jī】

    成语解释: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加以讽刺或抨击。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只不过不应该这样旁敲侧击,应该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 袍笏登场【páo hù dēng chǎng】

    成语解释:原指官员打扮,上场演戏。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

    成语出处:清 赵翼《数月内频送南雷述庵淑斋诸人赴京补官戏作》:“袍笏登场也等闲,若他动色到柴关。”

  • 前无古人【qián wú gǔ rén】

    成语解释:指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也指空前的。

    成语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窃钩窃国【qiè gōu qiè guó】

    成语解释: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成语出处:《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钦差大臣【qīn chāi dà chén】

    成语解释: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

    成语出处:清·阮葵生《茶余客话·钦差官使》:“三品以上用钦差大臣关防,四品以下用钦差官员关防。”

  • 仁义道德【rén yì dào dé】

    成语解释: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

    成语出处:唐·韩愈《原道》:“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 仁人君子【rén rén jūn zǐ】

    成语解释: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成语出处:《晋书·刑法志》:“刑之则止,而加之斩戮,戮过其罪,死不可生,纵虐于此,岁以巨计,此乃仁人君子所不忍闻,而况行之政乎?”

  • 三旨相公【sān zhǐ xiàng gōng】

    成语解释: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成语出处:《宋史·王圭传》:“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

  • 声名狼藉【shēng míng láng jí】

    成语解释:声名:名誉;狼藉:杂乱不堪。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史记·蒙恬列传》:“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 伤言扎语【shāng yán zhā yǔ】

    成语解释:方言。指说讽刺话。

    成语出处: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嫂嫂指鸡骂狗,伤言扎语,家里一天也待不下去了。”

  • 徒劳无功【tú láo wú gōng】

    成语解释: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

    成语出处:《庄子·天运》:“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管子·形势》:“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