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白纸黑字【bái zhǐ hēi zì】

    成语解释:白纸上写下了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不要闲说,白纸上写着黑字哩。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

  • 本来面目【běn lái miàn mù】

    成语解释: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成语出处:《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 魑魅魍魉【chī mèi wǎng liǎng】

    成语解释: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 大模大样【dà mó dà yàng】

    成语解释:形容态度傲慢,目中无人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王世桢《鸣凤记》第二十三出:“又见他烈烈轰轰,呼呼喝喝,大模大样,前遮后拥,把那街上闲人尽打开。”

  • 东扭西捏【dōng niǔ xī niē】

    成语解释:扭捏作态,不爽快。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一:“及至准算与他,又要减你的价钱,准算过,便有几两赢余,要他找绝,他又东扭西捏,朝三暮四,没有得爽利与你。”

  • 哼哼唧唧【hēng hēng jī jī】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装模作样,拿腔拿调。也形容生病时的呻吟声。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他们必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他们那里知道。”

  • 假人假义【jiǎ rén jiǎ yì】

    成语解释:伪装仁慈善良。

    成语出处:

  • 假仁假义【jiǎ rén jiǎ yì】

    成语解释:伪装仁慈善良。

    成语出处:《朱子全书·历代一·唐》:“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

  • 举止言谈【jǔ zhǐ yán tán】

    成语解释: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指人的外在风度。

    成语出处:唐·杜牧《罪言》:“山东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见,言语举止,无非叛也,以为事理正当如此,沈酣入骨髓,无以为非者。”

  • 拿班作势【ná bān zuò shì】

    成语解释:装模作样。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3回:“凤姐见他素日不大拿班作势的,便依允了。”

  • 拿腔作势【ná qiāng zuò shì】

    成语解释:装模作样。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二五回:“那贾环便来到王夫人炕上坐着,命人点了蜡烛,拿腔作势的抄写。”

  • 拿班做势【ná bān zuò shì】

    成语解释:装模作样,摆架子。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75回:“左右是那几句东沟篱、西沟灞,油嘴狗舌,不上纸笔的那胡歌野词,就拿班做势起来。”

  • 弄鬼妆幺【nòng guǐ zhuāng yāo】

    成语解释:犹装模作样。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

    成语出处:清·洪昇《长生殿·絮阁》:“休得把虚脾来掸,嘴喳喳弄鬼妆幺。”

  • 忸怩作态【niǔ ní zuò tài】

    成语解释:忸怩:羞惭的样子。形容不自然,不大方,含羞做作的样子。

    成语出处:巴金《谈〈春〉》:“倘使小说不能作为我作战的武器,我何必化那么多的功夫转弯抹角、忸怩作态,供人欣赏来换取作家的头衔呢?”

  • 扭扭捏捏【niǔ niǔ niē niē】

    成语解释:行走时身体故意左右扭动摇摆。形容举止言谈不爽快,不大方或故做姿态和。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四回:“那般娇娇啻啻,扭扭捏捏,就象那老怪的行动。”

  • 拍案惊奇【pāi àn jīng qí】

    成语解释: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

    成语出处: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 乔装打扮【qiáo zhuāng dǎ bàn】

    成语解释:乔装:改变服装、面貌;打扮:指化装。指进行伪装,隐藏身份。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三回:“我并不出家修道,不过是乔装打扮,掩人耳目,借着卖药为名,到处访求英雄,以图恢复中国。”

  • 煞有介事【shà yǒu jiè shì】

    成语解释:原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装模作样,活象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象很了不起的样子。

    成语出处:宋 陆九渊《语录下》:“先生曰:‘某何尝不教人读书,不知此后煞有甚事。’”

  • 傻头傻脑【shǎ tóu shǎ nǎo】

    成语解释:形容思想糊涂,愚笨痴呆。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只是我愁宝玉还是那么傻头傻脑的,这么说起来,比头里竟明白多了。'

  • 添兵减灶【tiān bīng jiǎn zào】

    成语解释:啬兵员,反而减少行军饭灶。指伪装士兵逃亡,示弱以欺骗对方。

    成语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 无病呻吟【wú bìng shēn yīn】

    成语解释:呻吟:病痛时的低哼。没病瞎哼哼。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

    成语出处:宋·辛弃疾《临江仙》词:“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 象煞有介事【xiàng shà yǒu jiè shì】

    成语解释:指装模作样,活象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

    成语出处:茅盾《子夜》:“屠维岳的法宝就是说大话,象煞有介事,满嘴的有办法,有把握!”

  • 小题大作【xiǎo tí dà zuò】

    成语解释: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三回:“没有什么,左不过他们小题大作罢了,何必问他?”

  • 嫌好道歉【xián hǎo dào qiàn】

    成语解释:说好道坏。指挑剔苛求。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这些杀才,劫掠良家妇女,在此歌曲,还有许多嫌好道歉。”

  • 像煞有介事【xiàng shà yǒu jiè shì】

    成语解释:指似乎真有其事。多用以形容小题大作或装腔作势的样子。

    成语出处:鲁迅《二心集·再来一条“顺”的翻译》:“我们的‘友邦’好友,顶喜欢宣传中国的古怪事情,尤其是‘共党’的,四年以前,将‘裸体游行’说得像煞有介事,于是中国人也跟着叫了好几个月。”

  • 掩人耳目【yǎn rén ěr mù】

    成语解释: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

    成语出处:《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 原形毕露【yuán xíng bì lù】

    成语解释:原形:原来的形状;毕:完全。本来面目完全暴露。指伪装被彻底揭开。

    成语出处:清 钱泳《履园丛话》:“(狐女曰)将衣求印,原冀升天,讵意被其一火,原形毕露,骨肉仅存,死期将至。”

  • 置身事外【zhì shēn shì wài】

    成语解释:身:自身。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五回:“这彭仲翔却在背后袖手旁观,置身事外。”

  • 装聋作哑【zhuāng lóng zuò yǎ】

    成语解释: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成语出处:元·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可怎生装聋作哑?”

  • 装模作样【zhuāng mó zuò yàng】

    成语解释:样:模样、姿态。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

    成语出处:宋·史浩《荆钗记传奇》:“装模作样,恼吾气满胸膛。”

  • 装腔作势【zhuāng qiāng zuò shì】

    成语解释:拿腔拿调,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

    成语出处:明 西湖居士《郁轮袍 误荐》:“穷秀才装腔作势,贤王子隆礼邀宾。”

  • 装傻充愣【zhuāng shǎ chōng lèng】

    成语解释:假装傻头傻脑的样子。

    成语出处:老舍《神拳》第二幕:“你这是装傻充愣!除了闹义和团,咱们还有第二条路走吗?”

  • 做张做势【zuò zhāng zuò shì】

    成语解释:装模作样,故意做出一种姿态。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8卷:“梳个纵鬓头儿,着件叩身衫子,做张做势,乔模乔样。”

  • 造作矫揉【zào zuò jiǎo róu】

    成语解释:犹言矫揉造作。

    成语出处:郭沫若《女神·春蚕》:“蚕儿呀,你的诗可还是出于有心?无意?造作矫揉?自然流泻?”

  • 诈痴佯呆【zhà chī yáng dāi】

    成语解释:指假装痴呆。

    成语出处: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不如目今权依了他们处法,诈痴佯呆,住了官司,且保全了父骨,别图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