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怛然失色【dá rán shī sè】

    成语解释: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成语出处:宋·苏洵《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闻介马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人者怛然失色。”

  • 大惊失色【dà jīng shī sè】

    成语解释: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成语出处:《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 担惊受怕【dān jīng shòu pà】

    成语解释: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 胆裂魂飞【dǎn liè hún fēi】

    成语解释:裂:破裂。魂:魂灵、神志。胆也破了,魂也飞了。形容极度害怕、恐慌。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回:“秦凤一闻此言,胆裂魂飞,忙忙奏知李娘娘。”

  • 胆战心寒【dǎn zhàn xīn hán】

    成语解释: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成语出处:《古今杂剧·楚昭王疏者下船》:“怕的是城荒国破,常子是胆战心寒。”

  • 胆战心惊【dǎn zhàn xīn jīng】

    成语解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 胆颤心惊【dǎn chàn xīn jīng】

    成语解释: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成语出处:元·施惠《幽闺记·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 骇人听闻【hài rén tīng wén】

    成语解释: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成语出处: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 寒毛卓竖【hán máo zhuó shù】

    成语解释:汗毛都竖立起来。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见者寒毛卓竖,舍利佛独自安然。”

  • 惶恐不安【huáng kǒng bù ān】

    成语解释: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成语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 魂飞魄散【hún fēi pò sàn】

    成语解释: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 惶惶不安【huáng huáng bù ān】

    成语解释: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成语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 噤若寒蝉【jìn ruò hán chán】

    成语解释: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成语出处:《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 惊愕失色【jīng è shī sè】

    成语解释: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成语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 惊恐万状【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成语解释: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宋·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壮而莫支。”

  • 恐慌万状【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

    成语解释: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成语出处: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现在还传为笑谈的所谓‘十分动摇’、‘恐慌万状’两句话。”

  • 栗栗危惧【lì lì wēi jù】

    成语解释:栗栗:发抖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

    成语出处:《书·汤浩》:“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 肉跳心惊【ròu tiào xīn jīng】

    成语解释: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此时肉跳心惊,急急的向秋爽斋来。”

  • 竖起脊梁【shù qǐ jí liáng】

    成语解释:比喻振作精神。

    成语出处:宋·陈亮《癸卯秋答朱元晦秘书书》:“伯恭钦夫敏妙固未易及,然正大之体,挺特之气,竖起脊梁,当时轻重有无,独于门下归心而已。”

  • 提心吊胆【tí xīn diào dǎn】

    成语解释: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 心惊胆战【xīn jīng dǎn zhàn】

    成语解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 悬心吊胆【xuán xīn diào dǎn】

    成语解释: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 毛骨悚然【máo gǔ sǒng rán】

    成语解释: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秦王闻之,不觉毛骨悚然。”

  • 骨寒毛竖【gǔ hán máo shù】

    成语解释:形容十分害怕。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谓骨寒毛竖也。”

  • 汗不敢出【hàn bù gǎn chū】

    成语解释: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 一声不吭【yī shēng bù kēng】

    成语解释:一句话也不说

    成语出处:梁实秋《废话》:“犹如两人见面不免说说一句‘今天天气……’之类的话,聊胜于两个人都绷着脸一声不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