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一毫千里【yī háo qiān lǐ】

    成语解释:指差错虽微,造成的危害甚大。

    成语出处:语出《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牦,缪以千里’。”《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卢辩注:“据《易说》言也。”

  • 一念之误【yī niàn zhī wù】

    成语解释:一个念头的差错。同“一念之差”。

    成语出处:宋·曾慥《类说》卷四十七引《遁斋闲览·口中芙蕖花香》:“此人前身为尼,诵《法华经》二十年,一念之误,乃至于此。”

  • 阴阳交错【yīn yáng jiāo cuò】

    成语解释:指把阴和阳搞差了。后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五回:“闻太师这一回阴阳交错,一时失计。”

  • 瑜百瑕一【yú bǎi xiá yī】

    成语解释:比喻优点多而缺点少。瑜,玉的光采;瑕,玉的毛病。

    成语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观玩全书,瑜百瑕一,津逮来学,诚为有裨。”

  • 瑜不揜瑕【yú bù yǎn xiá】

    成语解释:瑜:玉的光彩,比喻优点;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原指玉之性,美与恶不互相掩盖,后多比喻优点不能掩盖缺点。

    成语出处:《礼记·聘礼》作“瑜不揜瑕”。郑玄注:“瑕,玉之病也。瑜,其中间美者。”

  • 自知之明【zì zhī zhī míng】

    成语解释: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成语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 报仇雪恨【bào chóu xuě hèn】

    成语解释:雪:洗刷掉。报冤仇,除仇恨。

    成语出处:《淮南子·氾论训》:“(文)种辅翼越王勾践。而为之报怨雪耻。”

  • 参差错落【cēn cī cuò luò】

    成语解释: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错落:交错、交织的样子。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成语出处:《史记·滑稽列传》:“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饮五六斗……八斗而醉。”《古文观止》注:“上云,一斗一石,此又添二斗、五六斗,八斗,参差错落。”

  • 差三错四【chā sān cuò sì】

    成语解释:颠倒错乱。形容差错很多或虚假不实。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

  • 美中不足【měi zhōng bù zú】

    成语解释:大体很好,但还有不足。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破镜重圆,离而复合,固是好事;但王夫人所遭不幸,失身为妾,又不曾根究奸人,报仇雪恨,尚为美中不足。”

  • 门当户对【mén dāng hù duì】

    成语解释:旧时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结亲很适合。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

  • 千差万错【qiān chà wàn cuò】

    成语解释:指差错很多或很大。

    成语出处:梁启超《节本明儒学案·定宇语录》:“学问从身上寻求,纵千差万错,走来走去,及至水穷山尽,终要到这路上来。”

  • 洗垢求瑕【xǐ gòu qiú xiá】

    成语解释:比喻想尽办法挑剔别人的缺点。同“洗垢求瘢”。

    成语出处:宋·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以此知党人之意,未尝一日不在倾臣,洗垢求瑕,止得此事。”

  • 瑕不揜瑜【xiá bù yǎn yú】

    成语解释: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同“瑕不掩瑜”。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聘义》:“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

  • 白璧微瑕【bái bì wēi xiá】

    成语解释: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成语出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 白玉微瑕【bái yù wēi xiá】

    成语解释: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成语出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 错综复杂【cuò zōng fù zá】

    成语解释:错:交错,交叉;综:合在一起。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 吹毛索疵【chuī máo suǒ cī】

    成语解释: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成语出处:《后汉书·杜林传》:“及至其后,渐以滋章,吹毛索疵,诋欺无限。”

  • 分毫不爽【fēn háo bù shuǎng】

    成语解释: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0卷:“那阴报事也尽多,却是在幽冥地府之中,虽是分毫不爽,无人看见。”

  • 黑白混淆【hēi bái hùn xiáo】

    成语解释:把黑的说成白的,将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颠倒是非,制造混乱。

    成语出处:《后汉书·杨震传》:“白黑溷淆,清浊同源。”

  • 混淆黑白【hùn xiáo hēi bái】

    成语解释: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制造混乱。指故意制造混乱,使人辨别不清。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杨震传》:“白黑溷淆,清浊同源。”

  • 明法审令【míng fǎ shěn lìng】

    成语解释:审:谨慎。申明法令,使人人遵守,谨慎发布命令,避免出现差错。

    成语出处:《尉缭子·战威》:“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

  • 弃甲曳兵【qì jiǎ yè bīng】

    成语解释: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饰垢掩疵【shì gòu yǎn cī】

    成语解释:粉饰掩盖污点和缺点。

    成语出处:《魏书·萧宝夤传》:“无不苟相悦附,共为唇齿,饰垢掩疵,妄加丹素,趣令得阶而已,无所顾惜。”

  • 瑕不掩瑜【xiá bù yǎn yú】

    成语解释:瑕:玉上面的斑点,比喻缺点;掩:遮盖;瑜:美玉的光泽,比喻优点。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

    成语出处:《礼记·聘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 一无可取【yī wú kě qǔ】

    成语解释:没有一点儿可以肯定的地方。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心中大怒道:‘原来这俗物,一无可取,都只管来缠帐,几乎错认了。”

  • 瑜不掩瑕【yú bù yǎn xiá】

    成语解释:瑜:玉的光彩,比喻优点;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比喻优点遮盖不了缺点。

    成语出处:《礼记·聘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 一差二误【yī chà èr wù】

    成语解释:指意外的差错和失误。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快嘴李翠莲记》:“罢,罢,我两口也老了,管你不得,只怕有些一差二误,被人耻笑。”

  • 一差两讹【yī chà liǎng é】

    成语解释: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差错。同“一差二错”。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卷:“如若不听我言语,逼迫女儿一差两讹,与你干休不得!”

  • 洗垢索瘢【xǐ gòu suǒ bān】

    成语解释:洗掉污垢来寻找瘢痕。比喻想尽办法挑剔别人的缺点。同“洗垢求瘢”。

    成语出处:明·杨慎《升庵诗话·老子论性》:“若知其出于老氏,宋儒必洗垢索瘢,曲为讥评;但知其出于经,则护持交赞。此亦矮人之观场也。”

  • 分毫不差【fēn háo bù chā】

    成语解释:分毫:形容很少的数量,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差:差错。没有一点儿差错。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四:“大尹将所报伤处,将卷对看,分毫不差。”

  • 男男女女【nán nán nǚ nǚ】

    成语解释:男女混杂的一群人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四回:“这日月台丹樨仪门外,若大若小,男男女女,挨肩擦背,屁都挤将出来。”

  • 错落参差【cuò luò cēn cī】

    成语解释:错落:错杂;参差:长短不齐。形容错杂不齐

    成语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乃未及半圈,而前者忽后,后者忽前,错落参差,捉摸不定,使人目眩神骇。”

  • 是非混淆【shì fēi hùn xiáo】

    成语解释: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

    成语出处: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十章:“现在整个世界,像墨一般黑暗,皂白不分,是非混淆,最大多数人,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

  • 毫不含糊【háo bù hán hú】

    成语解释:态度明确坚定

    成语出处: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的迫切任务》:“关于这种政策改变的客观原因和时间性,我们曾经毫不含糊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