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安分守己【ān fèn shǒu jǐ】

    成语解释:分:本分。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成语出处:宋·袁文《翁牖闲评》八:“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

  • 安于一隅【ān yù yī yù】

    成语解释: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成语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 安时处顺【ān shí chǔ shùn】

    成语解释: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成语出处:《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 安于现状【ān yú xiàn zhuàng】

    成语解释: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

    成语出处:王朝闻《论凤姐》第11章:“这样的梦境,与我那不安于现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生活实际有关。”

  • 安贫守道【ān pín shǒu dào】

    成语解释: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成语出处:宋·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 不露锋芒【bù lù fēng máng】

    成语解释:锋芒:比喻锐气或才干。不显露出锐气或才干。多指有意地将自己的才能、抱负等加以掩饰。

    成语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器,不露锋芒。”

  • 避世金马【bì shì jīn mǎ】

    成语解释: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成语出处:《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 避世金门【bì shì jīn mén】

    成语解释: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成语出处:见“避世金马”。

  • 避世离俗【bì shì lí sú】

    成语解释:指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 超然物外【chāo rán wù wài】

    成语解释: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

    成语出处:宋·苏轼《超然台记》:“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 遁入空门【dùn rù kōng mén】

    成语解释: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

  • 遁俗无闷【dùn sú wú mèn】

    成语解释: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成语出处: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 遁世无闷【dùn shì wú mèn】

    成语解释: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成语出处:《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 遁逸无闷【dùn yì wú mèn】

    成语解释: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成语出处:南朝·梁·江淹《无为论》:“欲使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 风清月朗【fēng qīng yuè lǎng】

    成语解释:风凉爽,月明亮。

    成语出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支诺皋下》:“时春季夜间,风清月朗。”

  • 功成身退【gōng chéng shēn tuì】

    成语解释: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成语出处:《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浑俗和光【hún sú hé guāng】

    成语解释: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浑俗和光,真一味风清月朗。”

  • 混俗和光【hùn sú hé guāng】

    成语解释:同于尘俗,不露锋芒。指不求特异,与世无争。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李云卿》第一折:“贫僧混俗和光,常于闹市之中,口发狂言,串拖二八金钱,每与孩童嬉戏游玩,人皆见而恶之。”

  • 降志辱身【jiàng zhì rǔ shēn】

    成语解释: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与世俗同流合污。

    成语出处:《论语·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 举世混浊【jǔ shì hún zhuó】

    成语解释:举:全。混浊:不清明。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清不白。比喻世道昏暗。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世混浊而不分兮。”

  • 看风使舵【kàn fēng shǐ duò】

    成语解释: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看风使舵,正是随波逐流。”

  • 乐天知命【lè tiān zhī mìng】

    成语解释: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成语出处:《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 乐天安命【lè tiān ān mìng】

    成语解释: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同“乐天知命”

    成语出处:巴金《春》:“连她这个乐天安命的年轻姑娘现在也说出这样的话来,这倒是觉新料想不到的。”

  • 离世遁上【lí shì dùn shàng】

    成语解释:超脱世俗,回避君上。

    成语出处:《韩非子·八说》:“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

  • 逆来顺受【nì lái shùn shòu】

    成语解释: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成语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侠女散财殉节》:“若是一个略略知趣的,见家主来光顾,也便逆来顺受。”

  • 寝丘之志【qǐn qiū zhī zhì】

    成语解释: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成语出处:既秉辞梁之分,又怀寝丘之志。所受田邑,不盈百井。 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

  • 随波逐流【suí bō zhú liú】

    成语解释: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成语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五灯会元》:“看风使舵,正是随波逐流。”

  • 随俗浮沉【suí sú fú chén】

    成语解释:自己没有一定的想法,随着潮流走。

    成语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 随遇而安【suí yù ér ān】

    成语解释: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成语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随寓而安,斯真隐矣。”

  • 释知遗形【shì shì yí xíng】

    成语解释:犹言弃智忘身。指超然物外,与世无争。

    成语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 守道安贫【shǒu dào ān pín】

    成语解释:坚守正道,安于贫穷。旧时用来颂扬贫困而有节操的士大夫。

    成语出处:《旧唐书·王及善等人传赞》:“守道安贫,坏远当仁。”

  • 守分安常【shǒu fēn ān cháng】

    成语解释:信守本分,安于故常。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你可好生用心习学, 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

  • 随寓而安【suí yù ér ān】

    成语解释: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同“随遇而安”。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4卷:“安,谓随所寓而安,盖深于静也。”

  • 随寓随安【suí yù suí ān】

    成语解释:犹言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成语出处:宋·魏了翁《浪淘沙》词:“世念久阑珊,随寓随安。人情犹望衮衣还。”

  •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ě】

    成语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