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不及之法【bù jí zhī fǎ】

    成语解释:指不适用的法规。

    成语出处:《庄子·拼拇》:“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 大明法度【dà jíng fǎ dù】

    成语解释:明:严明;法度:规矩,制度。大力严明制度、法规。

    成语出处:宋·王安石《上时政疏》:“盖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 法不阿贵【fǎ bù ē guì】

    成语解释:法:法律;阿:偏袒。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成语出处:《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 法不徇情【fǎ bù xùn qíng】

    成语解释:法:法律;徇:偏私;情:人情,私情。法律不徇私情。指执法公正,不讲私人感情。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直深戒。”

  • 法外施仁【fǎ wài shī rén】

    成语解释: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

    成语出处:明 李清《三垣笔记 附识中》:“其驰驱通义一带,亦不无微劳可悯。乞皇上法外施仁,俯从部议。”

  • 奉公守法【fèng gōng shǒu fǎ】

    成语解释:奉:奉行;公:公务。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办事守规矩。

    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 伏法受诛【fú fǎ shòu zhū】

    成语解释:伏法:由于违法而受处死刑;诛:杀死。犯法被杀。

    成语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 法无二门【fǎ wú èr mén】

    成语解释:指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同“法出一门”。

    成语出处:《金史·高德基传》:“有犯罪当死者,宰相欲从末减。德基曰:‘法无二门,失出犹失入也。’不从。”

  • 法无可贷【fǎ wú kě dài】

    成语解释:指按法律不可宽恕。

    成语出处:《清史稿·刑法志一》;“强盗分别法无可贷、情有可原,歼渠魁、赦胁从之义也。”

  • 法出一门【fǎ chū yī mén】

    成语解释:指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

    成语出处:《艺文类聚》卷五四引晋杜预《奏事》:“法出一门,然后人知恒禁,吏无淫巧,政明于上,民安于下。”

  • 奉公如法【fèng gōng rú fǎ】

    成语解释:奉行公事,遵守法令。

    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 官法如炉【guān fǎ rú lú】

    成语解释:指国家如炉火无情。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这个便是铁呵,怎当那官法如炉。”

  • 胡作非为【hú zuò fēi wéi】

    成语解释:胡:乱;非:不对。不顾法纪或舆论,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或诬好吃懒做,或诬胡作非为。”

  • 化外之民【huà wài zhī mín】

    成语解释: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

    成语出处:《唐律疏义·名例》:“诸化外之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 假公济私【jiǎ gōng jì sī】

    成语解释: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

    成语出处:《汉书·杜业传》:“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 结绳而治【jié shéng ér zhì】

    成语解释: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 金科玉条【jīn kē yù tiáo】

    成语解释:科、条:法律条文。原指完美的法律条文。后指不能更改、必须遵守的信条。

    成语出处: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

  • 尽善尽美【jìn shàn jìn měi】

    成语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成语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就地正法【jiù dì zhèng fǎ】

    成语解释:在犯罪的当地执行死刑。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5回:“因为案情重大,并且是积案累累的,就办了一个就地正法。”

  • 居官守法【jū guān shǒu fǎ】

    成语解释:旧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规。

    成语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 急急如律令【jí jí rú lǜ lìng】

    成语解释:本是汉代公文用语,后来道士或巫师亦用于符咒的末尾。如同法律命令,必须立即遵照执行。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祭龙文》:“若三日之内,一雨滂沱,是龙之灵,亦人之幸。礼无不报,神其听之!急急如律令。”

  • 禁网疏阔【jìn wǎng shū kuò】

    成语解释:指法律过于宽容。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上》:“及汉兴,禁网疏阔,未之匡正。”

  • 克己奉公【kè jǐ fèng gōng】

    成语解释: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

    成语出处:《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 口衔天宪【kǒu xián tiān xiàn】

    成语解释:比喻说话就是法律,可以决定人的生死。同“口含天宪”。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恒帝永兴元年》:“当今中官近习,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衔天宪。”

  • 例直禁简【lì zhí jìn jiǎn】

    成语解释:法律或禁令简单明了,人民就容易理解和遵守。

    成语出处:《晋书·杜预传》:“例直易见,禁简允犯。”

  • 屡见不鲜【lǚ jiàn bù xiān】

    成语解释:屡:多次;鲜:新鲜,新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成语出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天久慁公为也。”

  • 络绎不绝【luò yì bù jué】

    成语解释: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成语出处:《后汉书·南匈奴传》:“窜逃入塞者络绎不绝。”

  • 罗织罪名【luó zhī zuì míng】

    成语解释:指捏造罪名,陷害无辜的人。

    成语出处:《旧唐书·来俊臣传》:“招集无赖数百人,令其告事,共为罗织,千里响应。”

  • 卖法市恩【mài fǎ shì ēn】

    成语解释:市:买。指玩忽法律而随意宽恕罪犯以求得好处。

    成语出处:元·白仁甫《梧桐雨》楔子:“某也惜你骁勇,但国有定法,某不敢卖法市恩。送你上京,取圣断,如何?”

  • 目无法纪【mù wú fǎ jì】

    成语解释: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成语出处:清·孙雨林《皖江血》:“且尔捣毁学堂,亦属目无法纪。”

  • 目无三尺【mù wú sān chǐ】

    成语解释: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

    成语出处:清·王士祯《居易录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 目无王法【mù wú wáng fǎ】

    成语解释:不把国家的法律放在眼里。指人不受约束地胡作非为。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他如何敢拿了去,要起赎身的价银来,目无王法已极。”

  • 泥沙俱下【ní shā jù xià】

    成语解释: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人称才大者,如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余以为,此粗才,非大才也。”

  • 弄法舞文【nòng fǎ wǔ wén】

    成语解释:弄、舞:耍弄,玩弄;法:法律;文:法令条文。指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以达到徇私舞弊的目的。

    成语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赂遗也。”

  • 拍案惊奇【pāi àn jīng qí】

    成语解释: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

    成语出处: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