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稗官野史【bài guān yě shǐ】

    成语解释: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成语出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 博闻辩言【bó wén biàn yán】

    成语解释: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疑似》:“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

  • 捕风捉影【bǔ fēng zhuō yǐng】

    成语解释: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成语出处:《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 道听途说【dào tīng tú shuō】

    成语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成语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 街谈巷语【jiē tán xiàng yǔ】

    成语解释: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

    成语出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 齐东野语【qí dōng yě yǔ】

    成语解释: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成语出处:《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 人云亦云【rén yún yì yún】

    成语解释: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成语出处: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 似是而非【sì shì ér fēi】

    成语解释:似:象;是:对;非:不对。好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成语出处:《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

  • 信而有证【xìn ér yǒu zhèng】

    成语解释:真实而有根据。

    成语出处:汉·许慎《序》:“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

  • 言之凿凿【yán zhī záo záo】

    成语解释:凿凿:确实。形容说得非常确实。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言之凿凿,确可信据。”

  • 确凿不移【què záo bù yí】

    成语解释:确实可靠,不容怀疑。

    成语出处:

  • 海外奇谈【hǎi wài qí tán】

    成语解释:海外:中国以外;奇谈:奇怪的说法。比喻没有根据的,荒唐的言论或传闻。

    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野荻编补遗 台疏讥谑》:“宇淳批其牍尾曰:‘海外奇谈’。”

  • 小道消息【xiǎo dào xiāo xī】

    成语解释:指非经正式途径传播的消息。往往传闻失实,并不可靠。

    成语出处:巴金《探索集·小骗子》:“不用说,这些都是小道消息,不可靠。”

  • 言之有据【yán zhī yǒu jù】

    成语解释:说话和写文章有充分的证据或事实根据

    成语出处:

  • 有根有据【yǒu gēn yǒu jù】

    成语解释:有根据,不是凭空捏造

    成语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八回:“郑恩听了这一席话,欲待不信,这卖油梆子现在,是他掐算出来的,似乎有根有据,怎么不信?”

  • 野史稗官【yě shǐ bài guān】

    成语解释: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稗官:古代其职为搜集街谈巷议、风俗故事,供皇帝看的小书。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0回:“千秋莫道无金鉴,野史稗官话正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