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爱生恶死【ài shēng wù sǐ】

    成语解释:恶:厌恶。喜爱生存,厌恶死亡。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六回:“可见爱生恶死,亦是物之恒情。”

  • 不得善终【bù dé shàn zhōng】

    成语解释:善终:正常死亡。指人不得好死。常指恶人应有的坏下场。

    成语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 梁史 上卷》:“汝家虽出二帝,可惜不得善终!”

  • 不知死活【bù zhī sǐ huó】

    成语解释: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

  • 百死一生【bǎi sǐ yī shēng】

    成语解释:形容生命极其危险,处于死亡的边缘。

    成语出处:《北齐书·杜弼传》:“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 败国亡家【bài guó wáng jiā】

    成语解释: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

    成语出处:参见“败国丧家”。

  • 不顾死活【bù gù sǐ huó】

    成语解释:顾:顾念,考虑。连生死也不考虑了。形容拼命蛮干,不顾一切。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三回:“这呆子不顾死活,闯上宫殿,一路钯,筑破门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伙之类,尽皆打碎。”

  • 齿亡舌存【chǐ wáng shé cún】

    成语解释:亡:脱落,不存在。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 出生入死【chū shēng rù sǐ】

    成语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成语出处:《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 垂死挣扎【chuí sǐ zhēng zhá】

    成语解释:垂:将近。临死前的挣扎,妄想延长生命。

    成语出处:浩然《艳阳天》第127章:“他这会儿真的熬到了垂死挣扎的时刻。”

  • 唇亡齿寒【chún wáng chǐ hán】

    成语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成语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 出死入生【chū sǐ rù shēng】

    成语解释:①从死亡里获救。②犹出生入死。

    成语出处: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诚之神,感天动地。”

  • 出入生死【chū rù shēng sǐ】

    成语解释:犹出生入死。

    成语出处:唐·韩偓《海山记》:“吾常亲锋刃,冒矢石,出入生死,与子同之。”

  • 出死断亡【chū sǐ duàn wáng】

    成语解释:指效死捐生。

    成语出处:《荀子·富国》:“故仁人在上,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无它故焉;其所是焉诚美,其所得焉诚大,其所利焉诚多。”

  • 大难不死【dà nàn bù sǐ】

    成语解释: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夫人云:皆是先生阴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难不死,必有后程,准定发迹也。”

  • 抵死谩生【dǐ sǐ màn shēng】

    成语解释:谩:谎骗。形容殚智竭虑,绞尽脑汁。

    成语出处:《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待阎王道俺无凭准,抵死谩生断不定,也不共他争,我专指着伊家做照证。”

  • 地下修文【dì xià xiū wén】

    成语解释:旧指有才文人早死。

    成语出处:《太平御览》卷八八引王隐《晋书》:“韶言天上及地下事,亦不能悉知也。颜渊、卜商今见在为修文郎。”

  • 吊死问疾【diào sǐ wèn jí】

    成语解释: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成语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

  • 多歧亡羊【duō qí wáng yáng】

    成语解释: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成语出处:《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 得人死力【dé rén sǐ lì】

    成语解释:死力:以死效力。得到别人以死来效力。形容非常得人拥护。

    成语出处:《晋书·贾充传》:“诞再在扬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

  • 底死谩生【dǐ sǐ màn shēng】

    成语解释:底:通“抵”。竭尽全力,想尽办法。

    成语出处:南唐·冯延巳《应天长》词:“兰房一宿还归去,底死谩生留不住。”

  • 抵死漫生【dǐ sǐ màn shēng】

    成语解释:犹言竭尽思虑;千方百计。

    成语出处:宋·向滈《西江月》词:“抵死漫生要见,偷方觅便求欢。”

  • 吊死扶伤【diào sǐ fú shāng】

    成语解释:吊祭死者,扶救伤者。

    成语出处:《南史·齐纪上·高帝》:“公奉辞伐罪,戒旦晨征,兵车始交,氛祲时荡,吊死扶伤,弘宣皇泽。”

  • 饿莩遍野【è piǎo biàn yě】

    成语解释:莩:饿死的人。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 饿殍遍野【è piǎo biàn yě】

    成语解释:殍:人饿死后的尸体。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老百姓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成语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 粉身碎骨【fěn shēn suì gǔ】

    成语解释: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谢封甄城王表》:“臣愚驽垢秽,才质疵下,过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唐·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 风前残烛【fēng qián cán zhú】

    成语解释: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成语出处:梁遇春《致石民书六通》:“良心(交与Nurse)已如风前残烛,一片冰心,将付之东流矣。”

  • 风中秉烛【fēng zhōng bǐng zhú】

    成语解释:秉:拿着。风中拿着烛易灭。比喻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海门张仲村乐堂》第一折:“我将世事都参透,幻身躯似风中秉烛,可怜见便似兀那水上浮沤。”

  • 风烛残年【fēng zhú cán nián】

    成语解释:风烛: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残年:残余的岁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成语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 风中之烛【fēng zhōng zhī zhú】

    成语解释:在风里晃动的烛光。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成语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 风烛之年【fēng zhú zhī nián】

    成语解释: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成语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 覆亡无日【fù wáng wú rì】

    成语解释:马上就会灭亡,已经没有可以推延的时间了。

    成语出处:《清史稿·康有为传》:“四夷交侵,覆亡无日,非维新变旧,不能自强。”

  • 粉骨碎身【fěn gǔ suì shēn】

    成语解释:指身躯粉碎,牺牲生命。

    成语出处:唐·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兰孙道:‘相公、夫人正是重生父母,虽粉骨碎身,无可报答。’”

  • 风烛草露【fēng zhú cǎo lù】

    成语解释:风中之烛易灭,草上之露易干。比喻人已衰老,临近死亡。

    成语出处: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

  • 甘死如饴【gān sǐ rú yí】

    成语解释:甘:情愿;饴:饴糖。甘愿去死,就像吃糖一般。形容不怕死,把死作为快事。

    成语出处:《清史稿·任举传》:“举忠愤激发,甘死如饴,而朕以小丑跳梁,用良臣于危地,思之深恻。”

  • 功成名就【gōng chéng míng jiù】

    成语解释: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成语出处:《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