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闭目塞听【bì mù sè tīng】

    成语解释: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自纪》:“闭目塞聪,爱精自保。”

  • 不痴不聋【bù chī bù lóng】

    成语解释:人不傻,耳朵也不聋。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成语出处:汉·刘熙《释名》卷二:“不瘖不聋,不成姑公。”

  • 不绝于耳【bù jué yú ěr】

    成语解释: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 不知不觉【bù zhī bù jué】

    成语解释: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

    成语出处: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

  • 蔽明塞聪【bì míng sè cōng】

    成语解释:蔽:遮;聪:听觉灵敏;明:看得清楚。蒙住眼睛不看,堵塞耳朵不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成语出处:宋·曾巩《洪范传》:“夫然,故蔽明塞聪,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

  • 盗钟掩耳【dào zhōng yǎn ěr】

    成语解释:盗:盗窃;钟:古代一种乐器。偷钟时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 鼎铛有耳【dǐng chēng yǒu ěr】

    成语解释: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

  • 杜耳恶闻【dù ěr è wén】

    成语解释:塞住耳朵不愿听。

    成语出处:《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怀忠抱直之人,虚心谒见;便佞诡随之说,杜耳恶闻。”

  • 耳濡目染【ěr rǔ mù rǎn】

    成语解释: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成语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 耳聪目明【ěr cōng mù míng】

    成语解释: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成语出处:《周易·鼎》:“耳目聪明。”

  • 耳视目听【ěr shì mù tīng】

    成语解释: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成语出处:《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 耳红面赤【ěr hóng miàn chì】

    成语解释:耳朵和面部都红了。形容过于用力、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1回:“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

  • 耳后生风【ěr hòu shēng fēng】

    成语解释:像耳后刮风一样。形容激烈、迅速运动时耳后根产生的感觉。

    成语出处:《梁书·曹景宗传》:“景宗谓所亲曰:‘我昔日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

  • 耳提面命【ěr tí miàn mìng】

    成语解释: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耳听八方【ěr tīng bā fāng】

    成语解释: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警。

    成语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耳听心受【ěr tīng xīn shòu】

    成语解释: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

    成语出处:

  • 耳食之言【ěr shí zhī yán】

    成语解释:耳食:耳朵吃饭。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 耳视目食【ěr shì mù shí】

    成语解释: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 耳满鼻满【ěr mǎn bí mǎn】

    成语解释:满耳朵满鼻子都是。形容听得烂熟。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你在南京时,人说你周舍名字,说的我耳满鼻满的,则是不曾见你。”

  • 肥头大耳【féi tóu dà ěr】

    成语解释:一个肥胖的脑袋,两只大耳朵。形容体态肥胖,有时指小孩可爱。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看上去有七八岁光景,倒生的肥头大耳。”

  • 俯首帖耳【fǔ shǒu tiē ěr】

    成语解释:象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成语出处: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 附耳低言【fù ěr dī yán】

    成语解释: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成语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遂附耳低言道:‘这桩事,除非先如此如此,种下根基,等待他落入我套中,再与你商量后事。’”

  • 方面大耳【fāng miàn dà ěr】

    成语解释:方脸盘,大耳朵。旧指富贵相。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 俯首贴耳【fǔ shǒu tiē ěr】

    成语解释:俯首:低头。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恭顺服从,屈卑驯服的样子。

    成语出处: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 昏聩无能【hūn kuì wú néng】

    成语解释:昏:眼睛看不清楚;聩:耳朵听不清楚。眼花耳聋,没有能力。比喻头脑糊涂,没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成语出处:

  • 口耳之学【kǒu ěr zhī xué】

    成语解释: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成语出处:《荀子·劝学》:“小人之学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 宽宏大量【kuān hóng dà liàng】

    成语解释:形容度量大,能容人。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鱼樵记》第三折:“我则道相公不知打我多少,元(原)来那相公宽宏大量。”

  • 目濡耳染【mù rǔ ěr rǎn】

    成语解释: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成语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 目食耳视【mù shí ěr shì】

    成语解释: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 挠腮撧耳【náo sāi juē ěr】

    成语解释:抓搔腮颊,揪扯耳朵。形容慌乱焦急。

    成语出处:元关汉聊《蝴蝶梦》第一折:“我这里急忙忙过六街三市,行行里挠腮撧耳,抹泪揉眵。”

  • 倾耳而听【qīng ěr ér tīng】

    成语解释: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

    成语出处:《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 舌敝耳聋【shé bì ěr lóng】

    成语解释: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 搔头抓耳【sāo tóu zhuā ěr】

    成语解释: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

    成语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2回:“两个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 挖耳当招【wā ěr dāng zhāo】

    成语解释:人家用手挖耳朵,却以为是在招唤自己。比喻希望达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吴衙内邻舟赴约》:“那吴衙内记挂着贺小姐,一夜卧不安稳。早上贺司户相邀,正是挖耳当招。”

  • 雾鬓风鬟【wù bìn fēng huán】

    成语解释: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鬟:环形发髻。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

    成语出处:宋·苏轼《题毛女贞》诗:“雾鬓风鬟木叶衣,山川良是昔人非。”宋·范成大《新作景亭程咏之提刑赋诗次其韵》:“花边雾鬓风鬟满,酒畔云衣月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