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背水一战【bèi shuǐ yī zhàn】

    成语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成语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 兵荒马乱【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语解释: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 兵拏祸结【bīng ná huò jié】

    成语解释:战争、灾祸连续不断。同“兵连祸结”。

    成语出处:《宋史·陈良祐传》:“今遣使乃启衅之端,万一敌骑犯边,则民力困于供输,州郡疲于调发,兵拏祸结,未有息期。”

  • 疮痍满目【chuāng yí mǎn mù】

    成语解释:疮痍:创伤。满眼创伤。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成语出处:唐·杜甫《北征》诗:“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 大动干戈【dà dòng gān gē】

    成语解释: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弹尽粮绝【dàn jìn liáng jué】

    成语解释: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

    成语出处: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 刀光剑影【dāo guāng jiàn yǐng】

    成语解释:隐约显现出刀剑的闪光和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

    成语出处:南朝 梁 吴筠《战城南囚首》:“剑光挥夜电,马汗昼成泥。”又《边城将》:“刀含四尺影,剑抱七星文。”

  • 丢盔卸甲【diū kuī xiè jiǎ】

    成语解释: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成语出处:元·孔文卿《东窗事发》第一折:“唬得禁军八百万丢盔卸甲。”

  • 短兵相接【duǎn bīng xiāng jiē】

    成语解释: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 饿殍遍野【è piǎo biàn yě】

    成语解释:殍:人饿死后的尸体。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老百姓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成语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 烽火连年【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语解释: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成语出处: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 孤军奋战【gū jūn fèn zhàn】

    成语解释: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成语出处:《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 祸结兵连【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语解释: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成语出处:《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 坚壁清野【jiān bì qīng yiě】

    成语解释: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 决一死战【jué yī sǐ zhàn】

    成语解释:对敌人拼死决战。

    成语出处:《清史稿 文宗本纪》:“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

  • 溃不成军【kuì bù chéng jūn】

    成语解释: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队伍。形容惨败。

    成语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着敌人的锐气开始衰落时,抓住要害猛力击,就可以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

  • 狼烟四起【láng yān sì qǐ】

    成语解释: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成语出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 满目凄凉【mǎn mù qī liáng】

    成语解释:所见的全是凄惨冷落的景象。

    成语出处:陈毅《过黄泛区书所见》:“三过黄泛区,走跄踉。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

  • 炮火连天【pào huǒ lián tiān】

    成语解释:形容炮火非常猛烈。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 破斧缺斨【pò fǔ quē zhōu】

    成语解释:斧、斨,泛指兵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成语出处:《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 枪林弹雨【qiāng lín dàn yǔ】

    成语解释: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成语出处:清 孙雨林《皖江血》:“此时人心一半改,结局真难测。且画策,枪林弹雨,木坏山颓,江城付劫灰。”

  • 人仰马翻【rén yǎng mǎ fān】

    成语解释: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贾琏家下无人,请了王仁来在外帮着料理。那巧姐儿是日夜哭母,也是病了。所以荣府中又闹得马仰人翻。”

  • 杀气腾腾【shā qì téng téng】

    成语解释:杀气:凶恶的气势;腾腾:气势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要杀人的凶狠气势。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气英布》第四折:“杀气腾腾蔽远空,一声传语似金钟,两家赌战分成败,只在来人启口中。”

  • 杀身成仁【shā shēn chéng rén】

    成语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成语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神出鬼没【shén chū guǐ mò】

    成语解释:出:出现;没:消失。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成语出处:《淮南子·兵略训》:“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

  • 尸横遍野【shī héng biàn yě】

    成语解释: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坚驱大军,杀得尸横遍野。”

  • 十面埋伏【shí miàn mái fú】

    成语解释: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 四面楚歌【sì miàn chǔ gē】

    成语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 尸山血海【shī shān xuè hǎi】

    成语解释:形容杀人之多。

    成语出处:《三国志平话》中卷:“两壁相并,把长安变为尸山血海。”

  • 土崩瓦解【tǔ bēng wǎ jiě】

    成语解释:瓦解:制瓦时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成语出处:《鬼谷子·抵山戏》:“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 涂炭生灵【tú tàn shēng líng】

    成语解释:涂:泥沼;炭:炭火;生灵:百姓。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成语出处:《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晋书·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 血肉横飞【xuè ròu héng fēi】

    成语解释:形容发生爆炸等灾祸时,死伤者血肉四溅的惨状。

    成语出处:清 陈天华《狮子吼》第八回:“即有几个如狼似虎的狱吏,各执竹条,纵横乱打,打得血肉横飞,足足打了四个小时,方才丧命。 ”

  • 血战到底【xuè zhàn dào dǐ】

    成语解释: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成语出处:唐·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 枕戈待旦【zhěn gē dài dàn】

    成语解释: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

    成语出处:《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

  • 枕戈泣血【zhěn gē qì xuè】

    成语解释:枕着兵器,哭泣见血。形容极度悲愤,矢志杀敌雪恨。

    成语出处:唐·房玄龄《晋书·桓温传》:“枕戈泣血,志在复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