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爱不忍释【ài bù rěn shì】

    成语解释:对所喜欢的物品,爱得拿在手里久久不肯放下。

    成语出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

  • 安忍无亲【ān rěn wú qīn】

    成语解释: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

    成语出处:《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 按捺不住【àn nà bù zhù】

    成语解释:按捺:压抑,忍耐。心里急燥,克制不住。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水镇雷峰塔》:“不想遇着许宣……按捺不住,一时冒范天条。”

  • 百忍成金【bǎi rěn chéng jīn】

    成语解释:形容忍耐的可贵。

    成语出处:《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

  • 惨不忍睹【cǎn bù rěn dǔ】

    成语解释:睹:看。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

    成语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 惨不忍闻【cǎn bù rěn wén】

    成语解释:闻:听。凄惨得叫人不忍心听。

    成语出处:清 陈天华《狮子吼》第二回:“或父呼子,或夫觅妻,呱呱之声,草畔溪间,比比皆是,惨不忍闻。”

  • 惩忿窒欲【chéng fèn zhì yù】

    成语解释:惩:惩戒;忿:愤怒;窒:抑止;欲:嗜欲。克制愤怒,抑制嗜欲。

    成语出处:《周易·损》:“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 惨不忍言【cǎn bù rěn yán】

    成语解释:不忍心把悲惨情形说出口。

    成语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五章:“最近数年,百姓死亡流离,如水愈深,如火愈热,往往赤地千里,炊烟断绝,易子而食,惨不忍言。”

  • 动心忍性【dòng xīn rěn xìng】

    成语解释:动心:使内心惊动;忍性:使性格坚韧。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成语出处:《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 负诟忍尤【fù gòu rěn yóu】

    成语解释:忍受指责和怨恨。

    成语出处: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一:“责备之严,诚不足怪。庸讵知当局之负诟忍尤,艰难应付,有非楮墨所能罄者。”

  • 含垢忍辱【hán gòu rěn rǔ】

    成语解释:忍、含:忍受。形容忍受耻辱。

    成语出处:《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 含垢忍耻【hán gòu rěn chǐ】

    成语解释:指忍受耻辱。

    成语出处:宋·胡铨《上高宗封事》:“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雠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 含垢忍污【hán gòu rěn wū】

    成语解释:指忍受耻辱。同“含垢忍耻”。

    成语出处:《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我为三爷含垢忍污的同牛马落交,却又因亲近牛马,得罪了三爷,岂不大失算吗?”

  • 含污忍垢【hán wū rěn gòu】

    成语解释:指忍受屈辱。

    成语出处:《明史·周经传》:“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

  • 坚忍不拔【jiān rěn bù bá】

    成语解释: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成语出处: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降心相从【jiàng xīn xiāng cóng】

    成语解释:降低自己去遵从别人。

    成语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唯我郑国之有谒焉,如旧婚媾,其能降以相从也。”

  • 胯下之辱【kuà xià zhī rǔ】

    成语解释: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成语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 狼吃幞头【láng chī fú tóu】

    成语解释:狼衔去人的幞头,吞不下又吐不出。比喻有苦难言,强自忍耐。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一折:“你便骂我一千场,便拷我三十顿,我则索狼吃幞头,心儿自忍。”

  • 目不忍睹【mù bù rěn dǔ】

    成语解释: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成语出处: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 能屈能伸【néng qū néng shēn】

    成语解释: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

    成语出处:《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 能伸能屈【néng shēn néng qū】

    成语解释: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比喻好坏环境都能适应。

    成语出处:《荀子·不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

  • 奇耻大辱【qí chǐ dà rǔ】

    成语解释:奇:异常。极大的耻辱。

    成语出处:清 程道一《鸦片之战演义》:“回忆当年的议和,不止丧权失利,实为独立国的奇耻大辱。”

  • 气忍声吞【qì rěn shēng tūn】

    成语解释: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

    成语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声吞,何日酬恩。”

  • 忍无可忍【rěn wú kě rěn】

    成语解释: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成语出处: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四回:“果然那些学生忍无可忍,闹出全班散学的事来了。”

  • 忍俊不禁【rěn jùn bù jìn】

    成语解释: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

    成语出处:唐·赵璘《因话录》卷五:“柜初成,周戎时为吏部郎中,大书其上,戏作考词状:‘当有千有万,忍俊不禁,考上下。’”

  • 忍心害理【rěn xīn hài lǐ】

    成语解释:忍:残忍。心地残忍,丧尽天良。

    成语出处:《诗·大雅·桑柔》:“维彼忍心,是顾是复。”

  • 忍气吞声【rěn qì tūn shēng】

    成语解释:忍气:受了气不发作;吞声:不敢出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成语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从今后忍气吞声,再不敢嚎咷痛哭。”

  • 忍尤含垢【rěn yóu hán gòu】

    成语解释:遭受怨谤耻辱而忍耐着。

    成语出处:《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 忍辱负重【rěn rǔ fù zhòng】

    成语解释: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 忍辱含垢【rěn rǔ hán gòu】

    成语解释:忍、含:忍受。忍受耻辱。

    成语出处:《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 忍辱含羞【rěn rǔ hán xiū】

    成语解释:忍、含:忍受。忍受耻辱。

    成语出处:《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 忍辱偷生【rěn rǔ tōu shēng】

    成语解释:偷:苟且。忍受屈辱,苟且活命。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

  • 忍俊不住【rěn jùn bù zhù】

    成语解释:忍不住笑。

    成语出处:邹韬奋《萍踪寄语》二:“张君幽默健谈,追述去年和他的夫人往甘肃时途中遇盗情形,令人忍俊不住。”

  • 忍苦耐劳【rěn kǔ nai láo】

    成语解释:经得起艰苦的工作和生活。

    成语出处:邹韬奋《萍踪寄语》二五:“这不能说他们没有冒险的精神,更不能说他们没有忍苦耐劳的精神。”

  • 忍耻含垢【rěn chǐ hán gòu】

    成语解释:含忍耻辱。同“忍辱含垢”。

    成语出处:宋·苏轼《上韩枢密书》:“好兵始祸者既足以为后嗣之累,则凡忍耻含垢以全人命,其为子孙之福,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