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八珍玉食【bā zhēn yù shí】

    成语解释:泛指精美的肴馔。

    成语出处: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三卷:“八珍玉食邀郎餐,千言万语对生意。”

  • 苍翠欲滴【cāng cuì yù dī】

    成语解释:苍翠:深绿。形容草木等绿色植物仿佛饱含水份一样。

    成语出处:宋·郭熙《山川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 垂涎三尺【chuí xián sān chǐ】

    成语解释: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

    成语出处:唐 柳宗元《三戒》:“临江之人,略得麋麂,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 垂涎欲滴【chuí xián yù dī】

    成语解释:涎:口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十分贪婪的样子。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招海贾文》:“垂涎闪舌兮,挥霍旁午。”

  • 国色天香【guó sè tiān xiāng】

    成语解释: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成语出处:唐·李浚《摭异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 回味无穷【huí wèi wú qióng】

    成语解释: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成语出处:宋·王禹偁《橄榄》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

  • 海水不可斗量【hǎi shuǐ bù kě dǒu liáng】

    成语解释: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

    成语出处:《淮南子·泰族训》:“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 挤眉弄眼【jǐ méi nòng yǎn】

    成语解释:用眼睛、眉毛示意。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回:“武松又见这两个公人,与那两个提朴刀的挤眉弄眼,打些暗号。”

  • 津津有味【jīn jīn yǒu wèi】

    成语解释: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成语出处:汉·王褒《洞箫赋》:“哀悁悁之可怀兮,良醰醰而有味。”

  • 可望而不可即【kě wàng é bù kě jí】

    成语解释: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成语出处:唐·宋之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明·刘基《登卧龙山写怀二十八韵》:“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 可歌可泣【kě gē kě qì】

    成语解释: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成语出处:《周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明·海瑞《方孝孺临麻姑仙坛记跋》:“国初方列之概,无异平原复生。追念及之,可歌可泣。”

  • 空谷足音【kōng gǔ zú yīn】

    成语解释: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庄子·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也。”

  • 扣人心弦【kòu rén xīn xián】

    成语解释: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成语出处:魏巍《东方》第二部第七章:“据说这人最不爱讲话,但那天的几句话,却是那样扣人心弦,感动得自己当时流下了眼泪。”

  • 脍炙人口【kuài zhì rén kǒu】

    成语解释: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海叙不遇》:“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 可望不可即【kě wàng bù kě jí】

    成语解释:即:接近。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成语出处:唐·宋之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明·刘基《登卧龙山写怀二十八韵》:“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 耐人寻味【nài rén xún wèi】

    成语解释: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成语出处: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其所作如《少府画障歌》、《崔少府高齐观三川水涨》诸诗,句句字字追琢入妙,耐人寻味。”

  • 其味无穷【qí wèi wú qióng】

    成语解释:形容含义深刻,使人回味不尽。

    成语出处:宋 朱熹《四书集注 中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 千言万语【qiān yán wàn yǔ】

    成语解释:形容说得话很多。

    成语出处:唐·郑谷《燕》诗:“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

  • 三牲五鼎【sān shēng wǔ dǐng】

    成语解释:旧时形容祭品丰盛。后来也形容食物美好。

    成语出处:元 高明《琵琶记 蔡公逼伯喈赴试》:“三牲五鼎供朝夕,须胜似啜菽并饮水。”

  • 山珍海味【shān zhēn hǎi wèi】

    成语解释:海错:指各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

    成语出处: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羊羔如折葵。”

  • 食前方丈【shí qián fāng zhàng】

    成语解释: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 食不甘味【shí bù gān wèi】

    成语解释: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食不果腹【shí bù guǒ fù】

    成语解释:果:充实,饱。指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

    成语出处:《庄子·逍遥游》:“適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和州刘录事者,大历中罢官居和州旁县,食兼数人,尤能食鲙,常言鲙味未尝果腹。”

  • 食日万钱【shí rì wàn qián】

    成语解释:每天饮食要花费上万的钱。形容饮食极奢侈。

    成语出处:《晋书·何曾传》:“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 食肉寝皮【shí ròu qǐn pí】

    成语解释:割他的肉吃,剥他的皮睡。形容对敌人的深仇大恨。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

  • 索然无味【suǒ rán wú wèi】

    成语解释: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成语出处:明 杨慎《丹铅杂录 论衡》:“盖文有以含蓄不尽为工者……说尽,则索然无味。”

  • 食不充肠【shí bù chōng cháng】

    成语解释:见“食不充饥”。

    成语出处:唐·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

  • 食不充口【shí bù chōng kǒu】

    成语解释:不能吃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困苦。同“食不餬口”。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无那晚夕的。”

  • 食不二味【shí bù èr wèi】

    成语解释:吃饭不用两道菜肴。谓饮食节俭。

    成语出处:《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 食不暇饱【shí bù xiá bǎo】

    成语解释:暇:空闲。没有空好好吃饭。形容整日忙碌,连吃饭也没空。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进五规状·保业》:“当是之时,食不暇饱,寝不遑安。”

  • 食不遑味【shí bù huáng wèi】

    成语解释: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为二方未克为念!”

  • 食不重肉【shí bù zhóng ròu】

    成语解释:吃饭不用两道肉食。指饮食节俭。同“食不兼肉”。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 食不兼味【shí bù jiān wèi】

    成语解释:吃饭不用两道菜肴。指饮食节俭。同“食不二味”。

    成语出处:《韩诗外传》第八卷:“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饰,道路不除。”

  • 食不累味【shí bù lèi wèi】

    成语解释:吃饭不用两道菜肴。指饮食节俭。同“食不二味”。

    成语出处:《晋书·石季龙载记》:“士阶三尺,茅茨不翦,食不累味,刑措不用。”

  • 食不求甘【shí bù qiú gān】

    成语解释:饮食不求甘美。形容生活节俭。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