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碍口识羞【ài kǒu shí xiū】

    成语解释: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

    成语出处:《石点头·潘文子契合鸳鸯冢》:“这事关系你终身,肯与不肯,明白说出,莫要碍口识羞,两相耽误。“

  • 表里不一【biǎo lǐ bù yī】

    成语解释: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成语出处:《逸周书·谥法解》:“行见中外曰悫。”

  • 词不逮理【cí bù dài lǐ】

    成语解释: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成语出处: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少孺(枚乘)速而未工,长卿(司马相如)工而未速,孟坚(班固)辞不逮理,平子(张衡)意不及文。”

  • 沉毅寡言【chén yì guǎ yán】

    成语解释:沉毅:深沉宁静。深沉文静,不爱多说话。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广德元年》:“崇义有勇力,能卷铁舒钩,沉毅寡言,得众心。”

  • 点手划脚【diǎn shǒu jí jiǎo】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

    成语出处:《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只见知观指点扛棺的,正在那里点手划脚时节,公人就一把擒住了。”

  • 风言风语【fēng yán fēng yǔ】

    成语解释:没有根据的、不怀好意的、带有讥讽的话。另指私下议论暗中传说。

    成语出处:汉·焦赣《易林》:“华言风语,乱相诳误。”

  • 九鼎不足为重【jiǔ dǐng bù zú wéi zhòng】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起来九鼎也不算重。

    成语出处:宋·傅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 口蜜腹剑【kǒu mì fù jiàn】

    成语解释: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 口吐珠玑【kǒu tǔ zhū jī】

    成语解释:珠、玑:都是珠宝,圆的叫珠,不圆的叫玑。形容说话有文采。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一折:“因俺夫人闻知苏轼胸怀锦绣,口吐珠玑,有贯世之才。”

  • 两面三刀【liǎng miàn sān dāo】

    成语解释:比喻耍两面派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成语出处: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岂知他有两面三刀,向夫主厮搬调。”

  • 绵言细语【mián yán xì yǔ】

    成语解释:绵:柔软。绵言:柔和的语言。细语:低细的语句。指说话时声音柔和细微,使人容易接受。

    成语出处:

  • 目目相觑【mù mù xiāng qù】

    成语解释: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同“面面相觑”。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我恰才见阿妈和四个叔叔都目目相觑,其中必然暗昧。”

  • 窃窃私语【qiè qiè sī yǔ】

    成语解释:背地里小声说话。

    成语出处:唐·韩愈《顺宗实录·永贞五年》:“虽叛两使事,未尝以簿书为意,日引其党屏人切切细语,谋夺官者兵,以制四海之命。”

  • 七搭八搭【qī cháng bā dā】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漫无边际,没有中心。纠缠;乱搭腔。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七回:“这里人瑞却躺到烟炕上去烧烟,嘴里七搭八搭的同老残说话。”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四回:“老爷今天七搭八搭,不知道说些什么。”

  • 遣言措意【qiǎn yán cuò yì】

    成语解释:指写文章、说话时的用词立意。同“遣辞措意”。

    成语出处: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陆贽之文,遣言措意,切近的当,有执事之实。”

  • 轻言细语【qīng yán xì yǔ】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轻而柔和。

    成语出处:丁玲《风雪人间》上卷:“我们好像是久别重逢,彼此有说不完的话和藏在这些轻言细语后边的无限的担心。”

  • 说三道四【shuō sān dào sì】

    成语解释:形容不负现任地胡乱议论。

    成语出处:清·崔灏《通俗编·言笑》:“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启蒙乡村,说三道四。”

  • 途途是道【tú tú shì dào】

    成语解释:指头头是道。说话或做事很有条理。

    成语出处:聂绀弩《题记一》:“女人的幸福是看他的丈夫怎样,应该先努力安排一个家等等,这样或者那样,说得途途是道。”

  • 文不对题【wén bù duì tí】

    成语解释:文章里的意思跟题目对不上。指人说话或写文章不能针对主题。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名人和名言》:“所以太炎先生的第三道策,其实是文不对题的。”

  • 阳奉阴违【yáng fèng yīn wéi】

    成语解释:阳:表面上;奉:遵守,听从;阴:暗地里。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亦曾当面劝过他,无如卜知府阳奉阴违,也就奈何他不得。”

  • 一言为定【yī yán wéi dìng】

    成语解释: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成语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程婴,我一言已定,你再不必多疑了。”

  • 言简意该【yán jiǎn yì gāi】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同“言简意赅”。

    成语出处:清·崔述《读风偶识》卷一:“夫《论语》所载孔子论诗之言多矣,若《关雎》、《思无邪》章,诵《诗三百》以及《兴观群怨》、《周南》等章,莫不言简意该,义深词洁。”

  • 言若悬河【yán ruò xuán hé】

    成语解释: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同“言类悬河”。

    成语出处:《北史·裴蕴传》:“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参见“口若悬河”。

  • 言之有序【yán zhī yǒu xù】

    成语解释:说话和写文章很有条理。

    成语出处:《周易·艮》:“言有序,悔亡。”

  • 咬音咂字【yǎo yīn zā zì】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一字一板,郑重其事。

    成语出处:萧乾《栗子·皈依》:“‘所以你这臭丫头就没了魂似地跟了下去,对吗?’老妇人咬音咂字地说。”

  • 直截了当【zhí jié liǎo dàng】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五回:“紫芝妹妹嘴虽利害,好在心口如一,直截了当,倒是一个极爽快的。”

  • 指桑骂槐【zhǐ sāng mà huái】

    成语解释: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成语出处:他每日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

  • 指手画脚【zhǐ shǒu huà jiǎo】

    成语解释: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五回:“见这李虞侯、张干办在宋江前面指手划脚,你来我去,都有心要杀这厮,只是碍着宋江一个,不敢下手。”

  • 遮前掩后【zhē qián yǎn hòu】

    成语解释:指说话藏头露尾,欲言又止。

    成语出处:宋·朱熹《答叶正则书》之四:“大家讲究到底,大开眼看觑,大开口说话,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须得如此遮前掩后,似说不说,做三日新妇子模样,不亦快哉!”

  • 加油加醋【jiā yóu jiā cù】

    成语解释:为夸张或渲染的需要,在叙事或说话时增添原来没有的内容。

    成语出处:赵树理《写作前后》:“有创作才能的人,也把现实中的特殊人物、特殊事件加以表扬或抨击,加油加醋说给人听。”

  • 井然有条【jǐng rán yǒu tiáo】

    成语解释:犹言井井有条。形容说话办事有条有理。

    成语出处: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修史法》:“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真可为法也。”

  • 量枘制凿【liàng ruì zhì záo】

    成语解释:比喻说话办事须从实际出发。同“量凿正枘”。

    成语出处:唐·杨炯《卧读书架赋》:“从绳运斤,义且得于方正;量枘制凿,术仍取于纵横。”

  • 明白了当【míng bái liǎo dàng】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或做事干净利落。

    成语出处:

  • 滔滔汩汩【tāo tāo gǔ gǔ】

    成语解释:滔滔:形容流水不断;汩汩: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比喻说话连续不断。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说罢,又把题诗的人名字,屈着手指头数出来,说了许多甚么生,甚么主人,甚么居士,甚么词人,甚么词客,滔滔汩汩,数个不了。”

  • 胡言乱语【hú yán luàn yǔ】

    成语解释: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这二老汉,各人好与三十棒。何故?一个说长说短,一个胡言乱语。虽然如是,且放过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