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屏气敛息【bǐng qì liǎn xī】

    成语解释:指因心情紧张或注意力集中,暂止住了呼吸。

    成语出处:汉·蔡邕《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臣邕怔营惭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

  • 屏气慑息【bǐng qì shè xī】

    成语解释:暂时止住了呼吸。形容心情紧张或注意力过于集中的情状。

    成语出处:唐·卢肇《上王仆射书》:“今乃不意遇圣君贤相,以仆射为日月照临,多士莫不屏气慑息。”

  • 诚惶诚恐【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成语解释: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成语出处:汉·杜诗《乞退郡疏》:“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 趁火抢劫【chèn huǒ qiǎng jié】

    成语解释:趁着别人紧张时去捞取私利或害人。

    成语出处:郭沫若《尚儒村》:“兵队来了,有钱的请外人的红十字会来贴张保护的封条,没有钱的便趁火抢劫。”

  • 喘息未定【chuǎn xī wèi dìng】

    成语解释:急促的呼吸还没有平稳下来。指还没有休息、恢复的时间。喘息:呼吸急促。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七十七回:“方才进步,喘息未定,只见前面尘起,叫杀连天。”

  • 胆战心惊【dǎn zhàn xīn jīng】

    成语解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 动魄惊心【dòng pò jīng xīn】

    成语解释: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成语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瞪目结舌【dèng mù jié shé】

    成语解释: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

    成语出处:清·黄轩祖《游梁琐记·顾嘉蘅》:“群知为广文子,异而询之,瞪目结舌不能对。”

  • 瞪眼咋舌【dèng yǎn zé shé】

    成语解释: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

    成语出处:康濯《腊梅花·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们干那新鲜事儿的气魄很快就镇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 寒毛卓竖【hán máo zhuó shù】

    成语解释:汗毛都竖立起来。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见者寒毛卓竖,舍利佛独自安然。”

  • 黑云压城城欲摧【hēi yún yā chéng chéng yù cuī】

    成语解释:摧:毁坏。黑云密布在城的上空,好象要把城墙压塌似的。比喻恶势力一时嚣张造成的紧张局面。

    成语出处: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惶恐不安【huáng kǒng bù ān】

    成语解释: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成语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 汗流满面【hàn liú mǎn miàn】

    成语解释:形容极度紧张或非常劳累。

    成语出处:鲁迅《彷徨·伤逝》:“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 急张拘诸【jí zhāng jū zhū】

    成语解释:形容局促不安、紧张慌乱的样子。

    成语出处:

  • 剑拔弩张【jiàn bá nǔ zhāng】

    成语解释:剑拔出来了,弓张开了。形容气势逼人,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成语出处: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韦诞书法如龙威虎振,剑拔驽张。”

  • 金鼓齐鸣【jīn gǔ qí míng】

    成语解释:金钟战鼓一齐响起。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不二》:“有金鼓,所以一耳。”

  • 紧锣密鼓【jǐn luó mì gǔ】

    成语解释:锣声紧,鼓点密。戏曲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比喻为配合某人的上台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气氛、声势。

    成语出处:刘绍棠《狼烟》:“绿树葱茏的太子镇里,传出一阵阵紧锣密鼓的喧响。”

  • 惊魂未定【jīng hún wèi dìng】

    成语解释: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成语出处:宋·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 惊弓之鸟【jīng gōng zhī niǎo】

    成语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 惊心动魄【jīng xīng dòng pò】

    成语解释: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成语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局促不安【jú cù bù ān】

    成语解释: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

  • 急处从宽【jí chù cóng kuān】

    成语解释:在紧急情况下并不紧张。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五回:“沙僧听说,厉声道:‘好!好!好!正是粗中有细,果然急处从宽。’”

  • 箭拔弩张【jiàn bá nǔ zhāng】

    成语解释:比喻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成语出处: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第六章:“大部分的时候是含精养锐的,必要时才一用力,正不必面红耳赤,箭拔弩张的。”

  • 理屈词穷【lǐ qū cí qióng】

    成语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 毛发倒竖【máo fā dǎo shù】

    成语解释: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汗毛、头发都竖起来。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紧张。亦作“毛发皆竖”、“毛发尽竖”、“毛发为竖”。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0回:“腾读毕,毛发倒竖,咬牙嚼舌,满口流血。”

  • 面红耳热【miàn hóng ěr rè】

    成语解释:形容因紧张、急躁、害羞等而脸上发红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见了一个陌生人,也要面红耳热的。”

  • 面面厮觑【miàn miàn sī qù】

    成语解释:相视无言。形容因紧张或惊惧而束手无策之状。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崔宁]到家中问丈人丈母,两个面面厮觑。”

  • 面面相看【miàn miàn xiāng kàn】

    成语解释:相视无言。形容因紧张或惊惧而束手无策之状。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零五回:“这一言不打紧,唬得贾政上下人等面面相看,喜得番役家人摩拳擦掌,就要往各处动手。”

  • 捏一把汗【niē yī bǎ hàn】

    成语解释:因担心而手上出汗。形容非常紧张的心情。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4回:“范訇等在关上,看见督戎追斐豹,慌捏一把汗。”

  • 七上八下【qī shàng bā xià】

    成语解释: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六回:“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 千钧一发【qiān jūn yī fà】

    成语解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成语出处:《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 寝食俱废【qǐn shí jù fèi】

    成语解释:觉也不睡,饭也顾不上吃。比喻极其焦虑不安,或学习、工作极其紧张。

    成语出处:宋·洪迈《夷坚志·沈见鬼》:“夏六月,真若赤目,肿痛特甚,寝食俱废。”

  • 若释重负【ruò shì zhòng fù】

    成语解释: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同“如释重负”。

    成语出处:《旧唐书·高祖纪》:“宜依前典,趋上尊号,若释重负,感泰兼怀。”

  • 束手无策【shù shǒu wú cè】

    成语解释:策:办法。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宋季三朝政要》:“(秦)桧死而逆亮(金主完颜亮)南牧,孰不束手无策。”

  • 神色仓皇【shén sè cāng huáng】

    成语解释:仓皇:惊慌,慌张。指在紧急的情况下,神气和面色紧张惊慌,失去常态。

    成语出处:明·余邵鱼《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四回:“臣观其神色仓皇,必然此事在心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