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离开人世的告别成语(119个)

  • 1.爱生恶死  [ ài shēng wù sǐ ]

    释义:恶:厌恶。喜爱生存,厌恶死亡。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六回:“可见爱生恶死,亦是物之恒情。”

  • 2.不得善终  [ bù dé shàn zhōng ]

    释义:善终:正常死亡。指人不得好死。常指恶人应有的坏下场。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 梁史 上卷》:“汝家虽出二帝,可惜不得善终!”

  • 3.百死一生  [ bǎi sǐ yī shēng ]

    释义:形容生命极其危险,处于死亡的边缘。

    出处:《北齐书·杜弼传》:“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 4.出生入死  [ chū shēng rù sǐ ]

    释义: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 5.出死入生  [ chū sǐ rù shēng ]

    释义:①从死亡里获救。②犹出生入死。

    出处: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诚之神,感天动地。”

  • 6.鼎成龙去  [ dǐng chéng lóng qù ]

    释义:指帝王去世。

    出处:《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 7.鼎成龙升  [ dǐng chéng lóng shēng ]

    释义: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一·象简龙衣联》:“高庙鼎成龙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来,奔而不朝,盖以叔不拜侄也。”

  • 8.鼎湖龙去  [ dǐng hú lóng qù ]

    释义: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出处:唐·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 9.饿莩遍野  [ è piǎo biàn yě ]

    释义:莩:饿死的人。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 10.饿殍遍野  [ è piǎo biàn yě ]

    释义:殍:人饿死后的尸体。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老百姓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 11.粉身碎骨  [ fěn shēn suì gǔ ]

    释义: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出处:三国·魏·曹植《谢封甄城王表》:“臣愚驽垢秽,才质疵下,过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唐·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 12.风前残烛  [ fēng qián cán zhú ]

    释义: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出处:梁遇春《致石民书六通》:“良心(交与Nurse)已如风前残烛,一片冰心,将付之东流矣。”

  • 13.风中秉烛  [ fēng zhōng bǐng zhú ]

    释义:秉:拿着。风中拿着烛易灭。比喻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

    出处:元·无名氏《海门张仲村乐堂》第一折:“我将世事都参透,幻身躯似风中秉烛,可怜见便似兀那水上浮沤。”

  • 14.风烛残年  [ fēng zhú cán nián ]

    释义:风烛: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残年:残余的岁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 15.风中之烛  [ fēng zhōng zhī zhú ]

    释义:在风里晃动的烛光。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 16.风烛之年  [ fēng zhú zhī nián ]

    释义: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 17.粉骨碎身  [ fěn gǔ suì shēn ]

    释义:指身躯粉碎,牺牲生命。

    出处:唐·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兰孙道:‘相公、夫人正是重生父母,虽粉骨碎身,无可报答。’”

  • 18.风烛草露  [ fēng zhú cǎo lù ]

    释义:风中之烛易灭,草上之露易干。比喻人已衰老,临近死亡。

    出处: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

  • 19.宫车晏驾  [ gōng chē yàn jià ]

    释义: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讳辞。

    出处:《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宫车一日晏驾,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

  • 20.骨化形销  [ gǔ huà xíng xiāo ]

    释义:指死亡。

    出处:唐·元稹《莺莺传》:“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

  • 21.含笑九泉  [ hán xiào jiǔ quán ]

    释义: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也作:“黄泉”。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我儿前去,得能替我出半臂之劳,我亦含笑九泉。”

  • 22.狐死兔泣  [ hú sǐ tù qì ]

    释义: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出处:《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得独存?”

  • 23.狐兔之悲  [ hú tù zhī bēi ]

    释义:狐死则兔悲,兔死则狐亦悲。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痛心悲伤。

    出处:明·朱国桢《涌幢小品·黄叔度二诬辨》:“因视国家将倾,诸贤就戮,上之不能如孙登之污埋,次之不能如皇甫规之不与,下之不能兴狐兔之悲,方且沾沾自喜,因同志之死以为名高,是诚何忍哉。”

  • 24.极乐世界  [ jí lè shì jiè ]

    释义: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出处:《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 25.家破人亡  [ jiā pò rén wáng ]

    释义:家庭破产,人口死亡。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家破人亡,子归何处。”

  • 26.进退存亡  [ jìn tuì cún wáng ]

    释义:前进、后退、生存、死亡。泛指各种好的与坏的处境。

    出处:《周易·乾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 27.久归道山  [ jiǔ guī dào shān ]

    释义: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 28.溘然长往  [ kè rán cháng wǎng ]

    释义:溘:忽然。指人突然死亡,常作悼念死者用词。

    出处:《楚辞·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

  • 29.溘然长逝  [ kè rán cháng shì ]

    释义:指死去。

    出处: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乃归未及一月,竟溘然长逝,年仅逾弱冠耳。”

  • 30.龙去鼎湖  [ lóng qù dǐng hú ]

    释义:指帝王去世。

    出处: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